诗歌描写浮梁县
龚 鉽《陶歌》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青花浓淡出毫端, 画上磁坯面面宽; 织得卫风歌尚絅, 乃知罩泑理同看。 青料惟夸韭菜边 ,成窑描写淡弥鲜; 正嘉偏尚浓花色, 最好穿珠八宝莲。
在清代中晚期文坛上,龚鉽也许称不上“著名”,但他一生好学不倦,勤于撰述,于经、史、子、集俱有探讨,而且其论事、论学、说理、吟咏之作,多别具“法眼”。
龚鉽,字适甫,又字季适,号沤舸,又作欧可、沤可,清代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县)人,约活动于乾隆(后期)、嘉庆、道光时期。他一生沉于下僚,以贡生援例为训导,历任庐陵(今江西吉安县)、浮梁(今江西浮梁县)等地教职。 清嘉道时著名文学家包世臣在其《艺舟双楫》卷三《答陈伯游书》中说:“南昌龚鉽,字沤可,年七十余。需次学博,好学不倦,四部俱有探讨。嗜为诗,五言雅近陶、苏,而温雅谦抑不自足,与贵乡人士大殊。”龚鉽著述有诗文多种,见于记载的有《六如集》、《乐府诗钞》、《欧可杂著》等十余种。其中,只有少量刊印传世,多数则以钞本形式在师友间流传。 在诗文见解方面,龚鉽基本师从同时代诗人舒梦兰(1759—1835)观点,诗论中不乏精彩之见。嘉庆间,他重刊明末清初著名文人王猷定的《四照堂集》, 并将舒梦兰所撰词作选辑为《香词百选》,于嘉庆十四年(1809)刊印流布。龚鉽的诗作,除道光三年(1823)所撰“陶歌”六十首外,今已大多不传,目前仅见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卷一二二所载五言排律《记爨使君碑十二韵》和七言律诗《哭张船山先生即题序诗卷子》各一首。 《陶歌》(亦名《景德镇陶歌》),是龚鉽以记述景德镇陶瓷生产、陶瓷历史、陶瓷贸易、生产管理、民情风俗为内容,创作的一组百首诗歌。诗每首七言四句,皆附有释意注文。这组诗歌的构思和撰写,应在嘉庆十八年(1813)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之间。当时龚鉽在浮梁县当幕僚,当时的县治浮梁镇距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不足十公里。在此期间,他留心陶业,得睱经常去景德镇,观察陶瓷制作过程,与工人聊天,天长日久,他交上不少穷朋友,工人见他平易近人,便将许多烧瓷的艰辛和要领向他讲诉:“余居浮梁幕四年,浮梁去景德镇二十里,每常往返必过镇。尔时谒御窑厂探坯房窑户,看满窑辄经日二三。朋好多土著,为指窑瓷攻苦,皆一一穷其原委。”龚鉽将这些亲见亲闻,谱之为歌诗,计有100首。后来,因作者离开浮梁,诗稿一度失散;时隔七年,诗人从友人处复得旧稿,于是从中精选六十首,结集成书,题名曰“陶歌”,付梓刊印。
《陶歌》一书初刻于道光四年(1824),遗憾的是,原版书迄今未见。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收藏一本,为民国间中国书店铅印本,题名则为《景德镇陶歌》;书前有作者自序,述著书原委,书后有其友人杨振纲作跋,自序作于清道光三年(1823),跋作于道光四年。 用诗歌记录当时的社会生活,是古代诗歌常见题材, 龚鉽《陶歌》以七言绝句形式,对景德镇陶瓷业自采石、制坯、画坯、上釉、装匣、满窑、烧窑、开窑到出售等环节,进行具体生动描述。此外,对当时的名窑以及陶俗、风物,也多有追溯和歌咏;特别是每首诗后所附的简要注解,更具有文献意义,堪称一部用诗歌写成的陶瓷史。
摘录龚鉽《陶歌》之一: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廿里长街半窑户,赢他随路唤都昌。之二:武德年称假玉瓷,即今真玉未为奇。寻常工作经千指,物力艰难那得知。之三:百年风雅一峰青,几次携琴环翠亭。看到壁间蜗寄字,也搜心语著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