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五首的教学,我分了三课时来完成。 ? 第一课时 《登幽州台歌》
这课时单独讲《登幽州台歌》,因为所留时间比较宽裕,所以给学生充分的吟诵和理解空间,在下课的时候大部分可以达到背诵的程度。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于武攸宜旗下,屡次进言不被采纳反被贬为军曹。在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了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向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把个人置于广袤的宇宙空间之下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独怆然而涕下”,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哲理。
全诗四句没有具体的描写,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前”“后”之间,“古人”与“来者”之间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营造出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
? 第二课时《望岳》和《登飞来峰》
将《望岳》和《登飞来峰》放在一起进行,都是登山,所登的山是不同的。《望岳》是杜甫在落榜之后依然胸有抱负,不被失败打倒的豪情壮志。《登飞来峰》则是王安石在初涉宦海,志气昂扬之作,表现出雄心壮志,要有一番作为和抱负。
《望岳》开篇以设问展开“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表现了泰山在齐鲁大地之间雄伟阔大的气势和悠久的历史。中间四句写仰望泰山所见,“造化钟神秀”,连大自然都特别钟爱泰山,将其秀美景色全集中在此。“阴阳割昏晓”同一时间,山南山北,明暗不同。“钟”和“割”两个字写出了泰山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接下来由静景转为动静,“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着山上云气回荡,欣赏着归鸟还林的景象,勾勒出一副天高任鸟飞的广阔背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表现了诗人虽然落榜,但是依然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登飞来峰》同是登高抒怀之作。首句用夸张的手法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第二句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就可以看到旭日东升。后两句是《登飞来峰》的感想,也就是本诗的哲理所在。以景说理:我登上塔的最高层,站的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线的。这里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诗中往往指代奸佞小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的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及大无畏的精神。
第三课时? 《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最后将《游山西村》和《己亥杂诗》放在一起进行学习,两首都是爱国诗人所作。
《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宁静欢悦的气象。
颔联写山重水复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人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下,若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行,眼前就会出现一丝亮,坚持下去便会豁然开朗。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道出了时间万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颈联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在春社日农家祭社,吹吹打打祈求丰收。前三联写了外界景致,并和自己的情感相通。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尽,“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累了,这时候的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此时的作者辞官回归故里,心中虽然愤愤不平,但家乡淳朴的生活,让他产生无限惬意。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没写一个“游”,却处处却展现了标题中的“游”字。
《己亥杂诗(其五)》寓理于景,借物抒情,? 诗人事业未竟,青春已逝,犹如落红一般。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红自喻,表现自己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抒发了辞官南归时的离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诗的情感上有一个变化,首句点明了“离愁”更多的是政治内涵,既有对朝廷的眷恋,又有对国事的担忧。“化作春泥更护这一至今流传的名句,将落红升华到有自觉奉献精神和人生哲理的境界。生命的意义在于为下一代提供“春泥”,既然“落红”会转化为新花,又何必为落红的命运而伤悲呢?这里的感情转而变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超越了自身的生命价值。
在古诗讲解中,最难的莫过于作者学生对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的一个把握。因此,关于时代感的处理方面一定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及其写作背景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解了这些,学生就能明白诗人当时作诗的心境,将自己化身为小诗人,有入境之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