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几个问题
两文的背景材料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三、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先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再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早晚不同,四季各异,乐亦无穷,余韵不绝。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引,“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在其中,只因乐在其中。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主旨。
2.写法精讲
骈散结合,体现韵律美。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骈偶句,作者控驭自如,出于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全文21个“也”字,25个“而”字,灵活运用,让文章有诗意又带有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问题点拨
一、朗读并背诵全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它具有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读出它的味道来)。
设题目的是让同学们在朗读和背诵中,注意这篇游记的句子多用“也”字煞尾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语气和文意。
二、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三、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设题目的是通过比较,对散文与词的不同风格特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形成一点理性认识。黄庭坚的《瑞鹤仙》浓缩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基本用原句连缀成篇,显示出极高的提炼再创功力,形式上也完全变成了“长短句”。但由于近乎是文字游戏,又不出新意,所以读起来未免索然寡味。黄庭坚出于对《醉翁亭记》的酷爱,才有此改编。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三、写作背景及解题
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代,北宋王朝因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已复杂而尖锐,民族矛盾(契丹的威胁、西夏的侵略)也日益严重。不少有远见的知识分子要求实行政治变革,并以范仲淹为中心,形成一个较有进步性的政治集团,与代表大地主官僚利益的“邪党”(以夏竦、吕夷简为中心)作斗争,由于大地主官僚的经济力量仍然保持支配地位,在政治上也自然握有实权,因而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中的许多人物,都一再遭到打击,做了“迁客”。
《岳阳楼记》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写的。作者于前一年出知邓州。就是说,作记的时候,他已经是“迁客”。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迁客”往往也是“骚人”。那些“迁客骚人”,大都因“怀才不遇”而牢骚满腹,多愁善感。作者在几次被贬谪、如今又做“迁客”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却能否定一般“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被个人得失和环境变化所支配的卑微情感,而提出所谓“古仁人”做榜样,这分明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因受“邪党”迫害而做了“迁客”的许多朋友的勉励——首先是对滕子京的勉励。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如何才能把二者融为一体呢?这就需要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作为二者的中介。由此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基本构思:由叙事入手到写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写作意图。这一构思体现在文章上,就是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自然结合。文章第一段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引出重修岳阳楼一事。已暗含“不以己悲”之意,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这就对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乃至写“古仁人之心”,都具有引发作用。第二段抓住“衔”“吞”“朝晖”几个词,写尽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并用“然则”转入写“迁客骚人”,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三、四段分别写“迁客骚人”因外物、自己而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两段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力渲染“迁客骚人”们的悲和喜,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二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最后再说“古仁人”的“忧”与“乐”,由此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最后点明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斯人”呼应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四、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
第一段,叙述作记的原因。***分三层。
第一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字是全文的关键。
第二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个被“谪”的人而能做出这样的成绩,自然值得赞美,作者写这几句,正是赞美滕子京。
第三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乃”字承上启下,说明“重修岳阳楼”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前提下进行的。
第二段***两层。
作者在前一段只用两句话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全部工程;并没有描写重修后的岳阳楼如何壮丽,因为这与他所表现的主题无关。到了第二段,先写岳阳楼上所见的自然形胜,这就是第一层。第一层(予观夫……前人之述备矣),这里对景物的描写也写得很概括。因为一则“前人之述备矣”(与前段中的“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呼应),用不着重复;二则这不是重点,仅是逐渐向重点过渡的桥梁。
第二层(然则……得无异乎),以“然则”承上转下:既然岳阳楼之大观如此,那么,南来北往的“迁客骚人”(“迁客”与前段中的“谪”字呼应)到这里登高四望,触景而生的情感岂不有所不同吗?这一反问引出了第三段和第四段。
本段和下一段都是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回答。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若夫……虎啸猿啼),交代霪雨霏霏时的景象。交代了阴风、浊浪、日星、山岳、商旅、樯楫、虎猿等景物。多用偶句,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对称;多用四字句,气势宏阔。
第二层(登斯楼也……而悲者矣),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情”。景是“悲”景,因为霪雨霏霏,所以牵带出一系列悲景,迁客骚人也因此触景生情,“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本段也分两层。
第一层(至若……此乐何极),描写春和景明时的景物。这里的景物有“波澜”、“沙鸥”、“锦鳞”、“岸芷汀兰”、“长烟”、“皓月”、“渔人”等。因为是在春光明媚的日子,所有的景物在作者笔下都是令人喜悦的,令人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的。这里的语言整齐明快,四字句和对偶句的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第二层(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矣),阐述当时的心情。面对如此美景,迁客骚人也心情舒畅,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上述两段,一悲一喜,不同的景物换来不同的心情,这正呼应了上文所说“得无异乎”的观点。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即古人所谓“结穴”。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嗟夫……何哉),提出理想化了的“古仁人”用以否定上两段所写的“迁客骚人”。
第二层(不以物喜……之乐而乐乎!),具体地写出“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宏大抱负,回答了前面的“何哉”。
第三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作者含蓄地、但也明确地表示了他的态度:他是把这样的“古仁人”作为学习榜样的。虽然没有提“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实际上是把他们否定了,而那种感慨系之的语气,更加强了否定的力量。
这是文章的结尾,也是作“记”的文章格式,末尾写上当时的时间以作纪念。
五、文章结构
全文***6段,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从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绩写到自己写作《岳阳楼记》的缘由,十分简练地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情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段),承上“属予”,以“予观……”引出岳阳楼景物的特点,采用概述的方式写出岳阳楼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既壮观又富于变化。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收住写景后,笔锋一转,转入写人,自然地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总领下文。
第三部分(第3、4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
第四部分(第5段),用“嗟夫”表示对上述两种览物之情的叹息,仍扣住“异”字进行对比,指出古仁人“异二者之为”,又用设问句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这是全文的主旨,作者一方面用来申述自己的抱负——自勉,另一方面用以规箴好友——劝友。
第五部分(第6段),交代作记的时间。
六、写作特点
1.叙事、写景同议论结合的写法
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这几部分内容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取材详略适当。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衬托了下文的议论。
2.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气吞山河的自然体现或者是隐约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忧谗畏讥”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喜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难从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领会。
3.气势磅礴,语言形象、精练而富于音乐性,多用四字句和对偶句
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紧凑的节奏,磅礴的气势,读来让人豪气溢于胸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崖”,短短几句话,将岳阳楼前后宏阔的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不仅如此,即使消极景色作者也能写得惊心动魄,“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一个“怒”字,一个“排”字,以整齐、凝练的对偶手法,将霪雨时分的岳阳楼风浪大作的大气之象形象地勾勒了出来。除此而外,文章还用了很多四字句,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等。除了这些,大量对偶句的使用也使文章增色不少。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出,岳阳楼从此声名大振。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春。黄庭坚过岳阳,写有“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等两首为人所传颂的诗。南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登岳楼也写有一首七言古诗:“帆樯才放已隐去,云气乱入何冥之。鼋鼍出没蚊鳄横,浪花遮尽君山青……。”在南宋诗坛享有盛誉的诗人陈与义,游岳阳楼也有诗:“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旅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徒倚湖北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来苍波无限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