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赞美文成公主

在西藏,文成公主几乎与这位英王齐名。每到一处,都能听到人们对她的赞颂。她生长在皇家,聪颖秀慧,端丽多才,从小过的是豪华富贵的生活,未出过宫门一步。但是,为着发展汉藏友谊和祖国统一大业,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女,以其非凡的胆识和卓绝的献身精神,毅然离开温柔富贵之家,踏上了雪裹冰封、山高岭峻的险程,来到荒凉、落后、风习迥异、言语不通的西藏高原,充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致力于吐蕃王国的政治建设、民族发展与社会进步,实在是旷古未有,难能可贵的。

文成公主刚刚进藏就显示了她的超人智慧。松赞干布鸠工庀材修建了大昭寺,以供奉她从长安请去的释迦牟尼佛像。传说,佛像开光那天,有人谋刺文成公主未遂,但凶手被杀灭口。松赞干布明知诸大臣中有蓄谋破坏唐蕃友好的内奸,却苦于无从辨识。文成公主说:“赞普,我自大唐带来一口金种,能辨忠奸邪正。若是忠臣,双手抚摸金种,寂然无声;奸邪之徒摸它就会大声作响。在家时,屡试屡验,百无一误。何不命众臣依次赴暗室摸钟,以辨忠奸?”松赞干布点头称善。于是,王室诸大臣便依次赴暗室摸钟,但一次也没有响过。正在大家狐疑之际,文成公主突然命令掌灯,每人都伸出双手给赞普查看。只见多数人掌心皆染上黑色,唯有二人例外。公主下令把他们拿下,经过审问,二人对行刺谋划一一供认不讳。原来,公主事先布置在钟上涂以松烟,她料定奸人由于心中有鬼,生怕金钟作响,定然不敢抚摸。经过解释,满朝文武都惊服她的机智。建国初期,内地曾上演过《文成公主》的昆曲,那里面就叙述过这个故事。

据史书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大批汉族各类工匠,各种菜蔬种子,以及医药、历算等书籍,从而有力地推进了西藏的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的发展。通过与文成公主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松赞干布对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工艺,由感到新奇而发展为倾慕与向往,萌发了学习大唐文化,改变吐蕃某些落后习俗的强烈愿望。他率先换上了唐太宗赐予的华贵袍服,在他的带动下,有些大臣也都脱掉了笨重的毡裘,穿上了丝绸做成的中原服装。过去藏族上层与普通民众,都是“以毡帐而居,无城郭屋舍”,汉族工匠便向他们传授了建筑房屋的技术。吐蕃旧俗,人们常以赭色土粉涂面,公主看了觉得不太文明,松赞干布即倡导改变这种习惯。所以,晚唐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有句云:“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文成公主于公元641年进藏,680年去世,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年,松赞干布于650年去世,他们一起生活将近十年。尽管已经迁都拉萨,但许多时间都是在泽当的昌珠寺度过的。松赞干布为了不忘雅隆之本,把这里作为冬宫。寺内至今还保存着传说是文成公主用过的酒壶、陶盆、炊灶和亲手刺绣;寺庙周围的柳林,据说也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留下来的。

文成公主也十分喜爱雅隆河流域,认为这里土地平坦,花木繁茂,水碧山青,气候温润,景色与大唐长安相似,遂定居于泽当。公主带来的随从人员和工匠,向当地人民传授了平整土地、开挖畦沟、加筑田塍等耕作方法,以及安装水磨、选纸、缝纫等技术。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文成公主教授当地妇女刺绣、纺织的故事。公主死后,与松赞干布合墓,葬在雅隆河东岸。墓顶平台上建有祠庙,供奉着他们夫妇的画像。每年春季,这里的女孩子们都穿上节日盛装,头戴纸帽,且歌且舞,到藏王墓和昌珠寺朝拜,追溯、赞美文成公主的功绩和藏汉民族的友谊。到了10月15日文成公主的诞辰,还要备上果供到祠庙中祝祷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