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车前子读后感?
谈水说墨,先要道笔,当然还有纸。水墨通过笔,传达纸上。
俗话“湖笔甲天下”,湖州成为中国制笔业中心约是明清之际,那个时候,会有这样的图景:阳光照在桑园里,一块绿玉凿碎,浓浓淡淡撒了一地。桑叶的影子,风吹过,影子丁当。几头山羊,喔,那边还有,该是十几头山羊,桑树下抬长了头,吃着桑叶。蚕食如沙漏,而羊吃桑叶的声音,像把书页掀来掀去。有头母羊饕餮,它的咀嚼声散裂着一如撕扇。
有位小姑娘横渡出来,她是笔庄千金吧:还抱着头羊羔,“吃,吃。”她把羊羔举到桑树下。转眼,桑树上满挂桑葚,那些山羊的胡须,一下,都紫紫的了。
很久以前,这样的图景在湖州或许看到。因为我没有见诸书籍,只是听人说:山羊喂桑叶,它的羊毛就与吃草的山羊不同,做出的羊毫笔光洁如玉,富有弹性。看来过去是先要有座桑园,再养上山羊,才能开张笔庄。
桑树皮也是很好的造纸原料。
想来不错。制笔者在选毛之前,把产毛看作第一道工序。制笔之法,以尖齐圆健为四德,这四德的基础,应该就是毛,所谓制笔工艺,也就是“毛文化”吧。我现在买毛笔,从不“毛里求斯”,大多数毛笔已“一毛不拔”了,出类拔萃的“拔”。只要笔管不弯即行。买笔时弹指一下,让笔在柜台上滚动,看它反应,能够激流勇退的,笔管定是笔直;而翻个身就赖着不走的,弯管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