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白桦树》的乐评
歌词 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 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 白桦树刻着那两个名字 他们发誓相爱用尽这一生 有一天战火烧到了家乡 白桦林小伙子拿起枪奔赴边疆 心上人你不要为我担心 等着我回来在那片白桦林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 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噩耗声传来在那个午后 心上人战死在远方沙场 她默默来到那片白桦林 望眼欲穿地每天守在那里 她说他只是迷失在远方 他一定会来 来这片白桦林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 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长长的路呀就要到尽头 那姑娘已经是白发苍苍 她时常听他在枕边呼唤 “来吧 亲爱的 来这片白桦林” 在死的时候她喃喃地说 “我来了 等着我 在那片白桦林” 歌曲来源背景 《白桦林》的创作灵感可能来源于前苏联的一个故事: 背景故事就取材于苏联二战时期的一个士兵的事. 莫斯科会战中失败后 法西斯德国于1942年7月重又调集100多万兵力向苏联南方的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发动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持续了200个日日夜夜,双方曾同时投入200万以上的兵力参加战斗。9月,德军攻入斯大林格勒城区... 苏联政府全国动员,坚守斯大林格勒。 守侯的诺言 军队已经出发多时了,她还是呆呆地倚在那棵白桦树下,默默地注视着战士远去的方向。她在祈祷,祈祷青梅竹马的潘尼卡科能平安回来。 潘尼卡科是微笑着同她告别的。满是自信地冲她点点头:“别担心,我会平安归来的,让战功作为我爱的证明,等着我。”他就是在这儿背上枪,奔赴前线的,是的,就在这片白桦林,就在这棵白桦树下。 她抚摸着那棵白桦树,树上刻着他俩的名字,他们曾在这棵树下发誓相爱用尽这一生。 “潘尼卡科,你一定会平安回来的,我等你。”心中的思念化为一只只飞翔的鸽子,扑打着希望的翅膀,盘旋在阴霾的天空下。 日复一日,她在那片白桦林望眼欲穿地等待心上人的凯旋归来。她相信,她所守侯的诺言,心上人正在用热血和青春保护。 12月,前线斯大林格勒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入冬后,德军的战斗力大大降低,苏联红军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她知道,潘尼卡科就要归来了,他已在前线证明了自己的爱。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终胜利 1943年2月初,苏联红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终胜利。苏联红军乘胜进兵。然而,潘尼卡科没有随部队继续进行反法西斯的斗争,他更不能随凯旋的部队归来,他永远地沉睡在斯大林格勒的阵地上了。 潘尼卡科是好样的。一次战斗中,德军坦克冲向他坚守的阵地。他跃出战壕,打开燃烧瓶,火舌吞没了敌军的战车,也吞没了英雄自己。 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盼望 盼来的却是心上人战死在远方沙场的噩耗。她甚至没有资格珍藏英雄仅留下的卫国勋章,因为她还不是英雄的妻子。潘尼卡科走了,那样轰轰烈烈,留给她的却只有无尽的思念而已。 她多想彻底的痛哭一场,多想向着斯大林格勒的天空大声呼唤自己的心上人,让心唤醒沉睡的他。是啊,她不止一次地在心中召唤:你回来吧,把我的思念带回来。然而,潘尼卡科是微笑着去的,他在战场上用生命不止一次地证明了对她的爱,她是世界上最应自豪的人,不是吗? 是的,潘尼卡科只是迷失在远方了,这儿是他的故乡,这儿还有一片他们***同守侯的白桦林,他一定会回来的。 天空像那天一样阴霾,鸽子依然在村庄上空飞翔着。白桦林中,依然宁静,她的身影依然守侯在那棵白桦树下。只有白发苍苍的她才能感觉到,潘尼卡科一直都伴随在她的身边,他们的交谈是无声的。她微笑着,对身旁的他说道:“我来了。亲爱的。” 老人的眼睛永远地闭上了,嘴角挂着无悔的笑。那棵白桦树上,刻着两个年轻人的名字。是的,他们永远年轻地相爱着。 有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只有白桦林和那枚卫国勋章依然在默默诉说着... 看的时候是不是有种想流泪的感觉?
这首诗中出现的虽然只有两个相爱的人的形象,但因为时间因素,实际上存在着年轻/年老这一对对立范畴,人物形象因此而变得丰满。小伙子与姑娘在白桦林中发誓要相爱终生,因为战火,小伙子最终战死沙场。年轻的姑娘在等待中,终于老去。正如题目所指出的,所有的一切包括爱情,都与白桦林有关。“白桦林”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两个人的生命萌动始于白桦林,最终,在现实生命死亡之后,还是要归于白桦林。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坚贞和死亡中重生的生命,就此结合在一起。
这首诗中,小伙子的品质在于勇敢,而姑娘的品质显然是忠贞。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比忠贞的爱情更受到嘲弄和质疑了。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使得人们什么也不相信。中国特色的后现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菲在一个广告中说“这样那样,怎样都行”,最好地刻画了时代氛围。人们总是能找到安身立命的理论或传统为自己的行为来开脱。没有人为自己的行为忏悔过,即使“忏悔”,也是一种自我开脱式的忏悔。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减弱后,人们发现,他们的身体游荡在尘世的欲望和喧嚣中,没有什么是不允许的,一切都被可笑地预先允许了。
诗中最成功的是运用了对比手法。实际上,与圣洁意象的营造相比,这种对比更为致命。安详/战火、墓碑/生命、年轻/尽头,三组意象是其中最为明显的对比。现代作家郁达夫曾经谈到过杜甫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其诗歌价值的巨大贡献,朴树显然也深谙对比之妙。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白色色彩的运用,体现白色的是白桦林、鸽子、白雪、白发等意象。在人类社会,白色既是圣洁的颜色,也是哀伤的颜色。在诗的最后,姑娘即将死去,将死之前,她显然出现了幻觉,感觉到“心上人”一直在不停地呼唤她,至此,我们体会到了在圣洁中哀伤,在哀伤中圣洁的诗歌艺术力量。网友“我是多拉”在听过此歌后认为此诗接近于俄罗斯民歌,显然他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这首歌,由于隐去了具体的时空,确实体现了人类对忠贞爱情的渴望,形式上的成功,使其具有世界性。
让我们闭上眼睛,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