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描写狼牙山五壮士的诗句

1. 关于曹植的诗句

关于曹植的诗句 1.曹植的诗

曹植的作品收录在《曹子建集》中。

《曹子建集》***10卷,收录了曹植的诗文辞赋。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

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赋(代表作品 )洛神赋 幽思赋 迷迭香赋 释愁文 髑髅说 归思赋 九愁赋 闲居赋 登台赋 神龟赋(并序) 酒赋 芙蓉赋诗(代表作品)七哀诗 杂诗(六首) 公宴诗 侍太子坐 送应氏(二首) 闺情(二首) 赠徐干 应诏 赠白马王彪 情诗 朔风 矫志乐府(代表作品)箜篌引 升天行(二首) 仙人篇 妾薄命(二首) 白马篇 薤露行 丹霞蔽日行 种葛篇 名都篇 美女篇 飞龙篇 惟汉行。

2.急求曹植的诗句~~~~~~~~~~~~~

[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 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

豆和豆秸是同一个 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

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七步诗简析]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分一斗。”

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

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

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3.关于曹植的诗

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4.曹植 的诗句

[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 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

豆和豆秸是同一个 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

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七步诗简析]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分一斗。”

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

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

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5.关于曹植的诗歌

《七步诗》 作者: 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白马篇》 作者: 曹植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送应氏》 作者: 曹植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6.曹植写的诗

洛神赋 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 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 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 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 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 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 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衤农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 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 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 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 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 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 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 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 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 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 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 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 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 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沚。过南冈, 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 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 珰。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 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

夜耿 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

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7.曹植的经典古诗有哪些

1.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

2. 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杂诗》

3.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野田黄雀行》

4.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情诗》

5.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箜篌引》

8.曹植的名句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师,会节气。

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

郁纾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赠白马王彪》评析 李景华 曹植一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后期***11年,曹植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曹丕及其子明帝曹睿的猜忌和迫害。其间「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三国志》本传)。

曹植在《迁都赋序》一文中说:「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於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频繁地迁徙和变动封爵,说明曹丕对他的极度不信任。而封为藩王,形同囚禁,没有任何自由。

「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本传)曹植的情况比这更糟。

他在《谏取诸国士息表》说:「今部曲皆年耆,卧在床席,非糜不食,眼不能视,气息裁属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风靡、疣盲聋聩者二十三人。

」曹植后期实际是在这种软禁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有的只是愤慨和悲伤,没有幸福和希望。

《赠白马王彪》一诗形象地反映了曹植后期的生活和感情。 《赠白马王彪》一诗,最早见於西晋初年陈寿所撰《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诗前有云: 是时待遇诸侯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按,即「兄弟」之意)之痛。

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植发愤告离而作诗。 此后,梁代萧统又将此诗收入《文选》,唐人李善为之注,在诗前增有一《序》: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李善还注称:「集曰於圈城(按,当即鄄城)作」。可知曹植的文集的诗题是《於圈城作》;今题,当为后人据《序》所改。

另据《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载,曹彪於黄初三年为吴王,黄初七年才徙封白马王,与此《序》不合。后人於此多有考辨,而意见不一。

或谓曹彪於黄初四年徙白马王,上述引之史料略而未载。(黄节,见《曹子建诗注》)当然也有人认为此时当称曹彪为吴王,(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今不详述。

《序》的年份,与《三国志》曹植本传相合。本传称:「(黄初)四年,(曹植)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师」。

不过,黄初三年,曹植为鄄城(今山东濮县东)王。鄄城同今在河南滑县的白马,魏时同属兖州东郡,故能同路东归。

黄节认为,曹植在东归鄄城之后,才徙封雍丘王的。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一道来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

於此期间,「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三国志?任城威王彰传》)的曹彰突然暴死。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彰是被曹丕一手毒害的。

会节气过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块来的,如今回去的却剩下两个人,曹植心里已经非常难过;谁会想到朝廷还派了一名监国使者叫做灌均的人,沿途监视诸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限制他们互相接触,这样就使得曹植越发难堪和愤怒。

面对曹丕这样的阴险无情的手段,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烧,於是写出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赠白马王彪》。 《赠白马王彪》一诗***分7章,表现了曹植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深刻地揭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

第1章***10句,写这次「会节气」结束之后启程返回封地的经过和心情。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

按曹植於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改封鄄城侯,次年立为鄄城王。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