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李渔文言文翻译

1. 菊.李渔阅读答案文言文

《菊》李渔

翻译:

菊花是秋天里的牡丹、芍药。它们在品种繁多这一点上相同,在花色齐全这一点上也相同,在花期持久这一点上,菊花还超过了牡丹和芍药。自古以来种植方面的书,讲述其他的花都很简略,唯独在讲述牡丹、芍药和菊这三种花时很详细。人们都说这三种花可以等量齐观、平起平坐,我偏偏认为它们截然不同,区别就在前两者是大自然造出来的,后一个是人工造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牡丹、芍药的美,全都依靠自然,而不是人创造的。种植这两种花,不过冬天施点肥,夏天浇点水,如此而已,再也不用费什么劲了。当其开花的时候,色彩烂漫,绝不因为人对它投入的精力少而减弱它的娇美和色彩啊。菊花的美,却大部分依靠人力,较少依靠自然。种菊花的人,在它还没有种到土里之前,就要承担选种和碎石治土的工作,菊花种到土里,还有一些插标记、做记录的事情要做。花还没有发芽破土之前,就已经耗费了相当的人力。但是真正的辛苦劳累却在分秧栽种之后才开始,防旱啦,防涝啦,摘头啦,掐叶啦,去蕊啦,接枝啦,捉虫子、挖蚯蚓、防止病虫害啦,这都是在花还没开的时候,费尽人力,期待老天爷让花开得尽如人意。到花有了骨朵而又没开之前,还要时刻惦记防止雨淋、霜打,勤勤恳恳地束枝系蕊给花造型,不嫌劳苦和麻烦,不分昼夜地给花浇水,辛辛苦苦地一朵一朵地给花上色,这一切地辛苦劳累,都是为了用人力来弥补自然的不足。为了菊花,种花的人从春天到秋天,从早上到晚上,没有一刻能休息。一定要这样,菊花才能长得丰满、艳丽,堪称美观,不然的话,就长相萎琐的野菊花没什么两样,只有装点篱笆的份儿。如此说来,菊花的美并不是大自然造就的,而是靠人雕琢出来的。既然是人的力量,却要归功于自然,把菊花与牡丹、芍药这两种不用花费辛劳的花同样对待,这不是是非不分、公私不明吗?我知道掌管花开花谢、暗中评判,从而决定哪种花好、哪种花坏的,一定是花神。自从有菊花以来,高人雅士无不竭力赞美它,我却反其道而行,并不是我非要跟陶渊明作对。种菊花的人辛苦了一年才造就了菊花,不赞美他们巧夺天工的创造力,就是只知道花好,却不知花的创造者,饮水忘源,把取水的人丢在一边,能心安理得吗?以前题诗咏菊的人都是这么做的。我提出这个想法,是为了替菊花报恩,是出于对菊花的深爱,并不是想贬低它。我曾经细心观察不辞辛劳种养菊花的老园丁,感慨于那些修身治学的文人学者。如果他们都能像园丁种菊花那样勤勤恳恳,不图安闲,磨砺身心,哪有不成为圣贤的道理呢?如果用园丁那样的恒心和耐性攻读诗书、求取功名,还愁做不了高官吗?只是文人们爱学问爱功名的心情,终究不如老园丁爱菊深切。有什么办法呢?

2. 古文翻译器,李渔,菊

一、《菊》出自《闲情偶寄》,作者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夏李村人,生于南直隶雉皋。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二、出自原文: 从前题咏诸公,皆若是也。予创是说,为秋花报本,乃深于爱菊,非薄之也。

予尝观老圃之种菊,而慨然于修士之立身与儒者之治业。使能以种菊之无逸者砺其身心,则焉往而不为圣贤?使能以种菊之有恒者攻吾举业,则何虑其不二 青紫?乃士人爱身爱名之心,终不能如老圃之爱菊,奈何! 三、译文: 1、以前题诗咏菊的人都是这么做的。

我提出这个想法,是为了替菊花报恩,是出于对菊花的深爱,并不是想贬低它。我曾经细心观察不辞辛劳种养菊花的老园丁,感慨于那些修身治学的文人学者。

如果他们都能像园丁种菊花那样勤勤恳恳,不图安闲,磨砺身心,哪有不成为圣贤的道理呢? 2、如果用园丁那样的恒心和耐性攻读诗书、求取功名,还愁做不了高官吗?只是文人们爱学问爱功名的心情,终究不如老园丁爱菊深切。有什么办法呢? 四、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 *** 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的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扩展资料 一、李渔在《闲情偶寄》的凡例里说自己著本书有“四期三戒”。一期“点缀太平”,一期“崇尚俭朴”,一期“规正风俗”,一期“警惕人心”。

其中“点缀太平”和“警惕人心”是旧时著书人的行话,我们不必理会,而“崇尚俭朴”和“规正风俗”则是确然可见的。最能见出李渔的有趣来的,正是在“崇尚俭朴”四个字里。

二、《闲情偶寄》***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一般人只把《颐养部》视为养生学著作。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只不过“《颐养部》总论养生,专论养生,而其他各部分论养生者必备的专门知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闲情偶寄。

3. 古文翻译器,李渔,菊

一、《菊》出自《闲情偶寄》,作者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夏李村人,生于南直隶雉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二、出自原文:

从前题咏诸公,皆若是也。予创是说,为秋花报本,乃深于爱菊,非薄之也。予尝观老圃之种菊,而慨然于修士之立身与儒者之治业。使能以种菊之无逸者砺其身心,则焉往而不为圣贤?使能以种菊之有恒者攻吾举业,则何虑其不二 青紫?乃士人爱身爱名之心,终不能如老圃之爱菊,奈何!

三、译文:

1、以前题诗咏菊的人都是这么做的。我提出这个想法,是为了替菊花报恩,是出于对菊花的深爱,并不是想贬低它。我曾经细心观察不辞辛劳种养菊花的老园丁,感慨于那些修身治学的文人学者。如果他们都能像园丁种菊花那样勤勤恳恳,不图安闲,磨砺身心,哪有不成为圣贤的道理呢?

2、如果用园丁那样的恒心和耐性攻读诗书、求取功名,还愁做不了高官吗?只是文人们爱学问爱功名的心情,终究不如老园丁爱菊深切。有什么办法呢?

四、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 *** 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的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扩展资料

一、李渔在《闲情偶寄》的凡例里说自己著本书有“四期三戒”。一期“点缀太平”,一期“崇尚俭朴”,一期“规正风俗”,一期“警惕人心”。其中“点缀太平”和“警惕人心”是旧时著书人的行话,我们不必理会,而“崇尚俭朴”和“规正风俗”则是确然可见的。最能见出李渔的有趣来的,正是在“崇尚俭朴”四个字里。

二、《闲情偶寄》***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一般人只把《颐养部》视为养生学著作。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只不过“《颐养部》总论养生,专论养生,而其他各部分论养生者必备的专门知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闲情偶寄

4. 文言文比较爱莲说和闲情偶记山茶

1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16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⑴不蔓不枝( ) ⑵陶后鲜有闻( )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10.甲文写牡丹、菊有什么作用?(3分)答: 11.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7.(4分) ⑴蔓( 生枝蔓 ) 鲜( 少) ⑶已( 停止) ⑷目( 看、观赏 )8.(2分)( C )9.(4分)⑴对于莲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⑵ 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10.(3分)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11.(3分)答: 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3分)《爱莲说》《闲情偶寄》比较阅读答案望采纳谢谢。

5. 菊(清)李渔答案和翻译

菊 清·李渔 菊花者,秋季之牡丹、芍药也。

种类之繁衍同,花色之全备同,而性能持久复过之。从来种植之花,是花皆略,而叙牡丹、芍药与菊者独详。

人皆谓三种奇葩,可以齐观等视,而予独判为两截。谓有天工人力之分,何也?牡丹芍药之美,全仗天工,非由人力。

植此二花者,不过冬溉以肥,夏浇以湿,如是焉止矣。其开也,烂漫芬芳,未尝以人力不勤,略减其姿而稍俭其色;菊花之美,则全仗人力,微假天工。

艺菊之家,当其未入土也,则有治地酿土之劳。既入土也,则有插标记种之事。

是萌芽未发之先,已费人力几许矣。迨分秧植定之后,劳瘁万端,复从此始:防燥也,虑湿也,摘头也,掐叶也,芟蕊也,接枝也,捕虫掘蚓以防害也,此皆花事未成之日,竭尽人力,以候天工者也。

即花之既开,亦有防雨避霜之患,缚枝系蕊之勤,置盏引水之烦,染色变容之苦,又皆以人力之有余,补天工之不足者也。 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必如是其为花也始能丰丽而美观否则同于婆娑野菊仅堪点缀疏篱而已。

若是,则菊花之美,非天美之,人美之也。人美之而归功于天,使与不费辛勤之牡丹芍药齐观等视,不几恩怨不分,而公私少辨乎?吾知敛翠凝红而为沙中偶语者,必花神也。

自有菊以来,高人逸士无不尽吻揄扬,而予独反其说者,非与渊明作敌国,艺菊之人终岁勤动,而不以胜天之力子之,是但知花好,而昧所从来,饮水忘源,并置汲者于不问,其心安乎?从前题咏诸公,皆若是也。予创是说,为秋花报本,乃深于爱菊,非薄之也。

予尝观老圃之种菊,而慨然于修士之立身与儒者之治业。使能以种菊之无逸者砺其身心,则焉往而不为圣贤?使能以种菊之有恒者攻吾举业,则何虑其不掇青紫?乃士人爱身爱名之心,终不能如老圃之爱菊,奈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减其姿而稍俭其色 俭:节俭 ? B.艺菊之人终岁勤动 ? 艺:种植 ? C.非薄之也 薄:贬低 ? D.则何虑其不掇青紫 ? 掇:获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人皆谓三种奇葩,可以齐观等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以人力之有余,补天工之不足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并置汲者于不问 得复见将军于此 D.乃士人爱身爱名之心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花分两类,天然和人工的。

而作者推崇的是人工的花卉,因为经过劳动,花会开得更美丽。 ? B.人们往往只看到菊花之美,而看不到种花人背后的辛苦。

作者对此颇有微词。 ? C.修士和儒者与种菊者一样,具有勤勉精神和恒心,这是他们成功的原因。

? D.这篇文章赞颂了菊花默默无闻,老圃辛勤耕耘的精神品质。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必如是其为花也始能丰丽而美观否则同于婆娑野菊仅堪点缀疏篱而已。

A.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必如/是其为花/也始能丰丽而美观/否则同于婆娑/野菊仅堪点缀疏篱而已 ? B.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必如是其为花也/始能丰丽/而美观否/则同于婆娑野菊/仅堪点缀/疏篱而已。 ? C.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必如是/其为花/也始能丰丽而美观/否则同于婆娑/野菊仅堪点缀疏篱而已。

? D.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必如是/其为花也/始能丰丽而美观/否则同于婆娑野菊/仅堪点缀疏篱而已。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种类之繁衍同,花色之全备同,而性能持久复过之。(3分) ? (2)人美之而归功于天,使与不费辛勤之牡丹芍药齐观等视,不几恩怨不分,而公私少辨乎?(4分) ? (3)使能以种菊之无逸者砺其身心,则焉往而不为圣贤?(3分)。

6. 菊(清)李渔答案和翻译

清·李渔

菊花者,秋季之牡丹、芍药也。种类之繁衍同,花色之全备同,而性能持久复过之。从来种植之花,是花皆略,而叙牡丹、芍药与菊者独详。人皆谓三种奇葩,可以齐观等视,而予独判为两截。谓有天工人力之分,何也?牡丹芍药之美,全仗天工,非由人力。植此二花者,不过冬溉以肥,夏浇以湿,如是焉止矣。其开也,烂漫芬芳,未尝以人力不勤,略减其姿而稍俭其色;菊花之美,则全仗人力,微假天工。艺菊之家,当其未入土也,则有治地酿土之劳。既入土也,则有插标记种之事。是萌芽未发之先,已费人力几许矣。迨分秧植定之后,劳瘁万端,复从此始:防燥也,虑湿也,摘头也,掐叶也,芟蕊也,接枝也,捕虫掘蚓以防害也,此皆花事未成之日,竭尽人力,以候天工者也。即花之既开,亦有防雨避霜之患,缚枝系蕊之勤,置盏引水之烦,染色变容之苦,又皆以人力之有余,补天工之不足者也。

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必如是其为花也始能丰丽而美观否则同于婆娑野菊仅堪点缀疏篱而已。若是,则菊花之美,非天美之,人美之也。人美之而归功于天,使与不费辛勤之牡丹芍药齐观等视,不几恩怨不分,而公私少辨乎?吾知敛翠凝红而为沙中偶语者,必花神也。

自有菊以来,高人逸士无不尽吻揄扬,而予独反其说者,非与渊明作敌国,艺菊之人终岁勤动,而不以胜天之力子之,是但知花好,而昧所从来,饮水忘源,并置汲者于不问,其心安乎?从前题咏诸公,皆若是也。予创是说,为秋花报本,乃深于爱菊,非薄之也。

予尝观老圃之种菊,而慨然于修士之立身与儒者之治业。使能以种菊之无逸者砺其身心,则焉往而不为圣贤?使能以种菊之有恒者攻吾举业,则何虑其不掇青紫?乃士人爱身爱名之心,终不能如老圃之爱菊,奈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减其姿而稍俭其色 俭:节俭

? B.艺菊之人终岁勤动 ? 艺:种植

? C.非薄之也 薄:贬低

? D.则何虑其不掇青紫 ? 掇:获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人皆谓三种奇葩,可以齐观等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以人力之有余,补天工之不足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并置汲者于不问 得复见将军于此

D.乃士人爱身爱名之心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花分两类,天然和人工的。而作者推崇的是人工的花卉,因为经过劳动,花会开得更美丽。

? B.人们往往只看到菊花之美,而看不到种花人背后的辛苦。作者对此颇有微词。

? C.修士和儒者与种菊者一样,具有勤勉精神和恒心,这是他们成功的原因。

? D.这篇文章赞颂了菊花默默无闻,老圃辛勤耕耘的精神品质。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必如是其为花也始能丰丽而美观否则同于婆娑野菊仅堪点缀疏篱而已。

A.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必如/是其为花/也始能丰丽而美观/否则同于婆娑/野菊仅堪点缀疏篱而已

? B.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必如是其为花也/始能丰丽/而美观否/则同于婆娑野菊/仅堪点缀/疏篱而已。

? C.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必如是/其为花/也始能丰丽而美观/否则同于婆娑/野菊仅堪点缀疏篱而已。

? D.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必如是/其为花也/始能丰丽而美观/否则同于婆娑野菊/仅堪点缀疏篱而已。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种类之繁衍同,花色之全备同,而性能持久复过之。(3分)

? (2)人美之而归功于天,使与不费辛勤之牡丹芍药齐观等视,不几恩怨不分,而公私少辨乎?(4分)

? (3)使能以种菊之无逸者砺其身心,则焉往而不为圣贤?(3分)

7. 请问李渔写《菊》是为了什么,怎么理解这首古文

菊花者,秋季之牡丹、芍药也。种类之繁衍同,花色之全备同,而性能持久复过之。从来种植之花,是花皆略,而叙牡丹、芍药与菊者独详。人皆谓三种奇葩,可以齐观等视,而予独判为两截,谓有天工人力之分。何也?牡丹、芍药之美,全仗天工,非由人力。植此二花者,不过冬溉以肥,夏浇为湿,如是焉止矣。其开也,烂漫芬芳,未尝以人力不勤,略减其姿而稍俭其色。菊花之美,则全仗人力,微假天工。艺菊之家,当其未入土也,则有治地酿土之苏,既入土也,则有插标记种之事。是萌芽未发之先,已费人力几许矣。迨分秧植定之后,劳瘁万端,复从此始。防燥也,虑湿也,摘头也,掐叶也,芟蕊也,接枝也,捕虫掘蚓以防害也,此皆花事未成之日,竭尽人力以俟天工者也。即花之既开,亦有防雨避霜之患,缚枝系蕊之勤,置盏引水之烦,染色变容之苦,又皆以人力之有余,补天工之不足者也。

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必如是,其为花也,始能丰丽而美观,否则同于婆婆野菊,仅堪点缀疏篱而已。若是,则菊花之美,非天美之,人美之也。人美之而归功于天,使与不费辛勤之牡丹、芍药齐观等视,不几恩怨不分,而公私少辨乎?吾知敛翠凝红而为沙中偶语者,必花神也。

自有菊以来,高人逸士无不尽吻揄扬,而予独反其说者,非与渊明作敌国。艺菊之人终岁勤动,而不以胜天之力予之,是但知花好,而昧所从来。饮水忘源,并置汲者于不问,其心安乎?从前题咏诸公,皆若是也。予创是说,为秋花报本,乃深于爱菊,非薄之也。

予尝观老圃之种菊,而慨然于修士之立身与儒者之治业。使能以种菊之无逸者砺其身心,则焉往而不为圣贤?使能以种菊之有恒者攻吾举业,则何虑其不二 青紫?乃士人爱身爱名之心,终不能如老圃之爱菊,奈何!

这就是李渔《菊》的原文!

很明显是一篇咏物散文,最后点了一下自己爱菊已超一切,可见菊花在李渔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