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2、理解诗歌分析的几种方法,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

 3、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熟练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近体诗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给我们一首诗,附有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来分析?

 对于诗歌的分析欣赏,其实孟子很早就提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种主要方法,同学们也经常用,只是不知道具体名称而已。所谓的知人论世,是指要想理解某诗人的诗,就必须先要了解该诗人的性格、思想、身世、经历,同时还要了解该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深刻的理解其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因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必然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密切的联系。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要根据诗歌本身的内容?意?

 去推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志? 。但是这两种方法又太过于笼统,在具体的分析中,我们可能没有具体而全面的资料或者诗句晦涩,我们不甚理解,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节课,我就教大家一种更具体更切合近体诗自身特点的方法?起承转合?法(近体诗定义弄清楚: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起承转合?分别标志了每联的作用。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承:颔联,紧承上联所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

 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下面,我们就用?起承转合?法来分析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三、师生***同分析:

 ⑴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

 唐代的官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成为?令?,县令以下设一名?丞?,处理文事;有一名?尉?,处理武事。文丞武尉,是协助县令的官职。文人书简往来,或者在公文上,尊称县令为?明府?,县丞为?赞府?,县尉为?少府?。

 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区从汉至隋均为蜀郡。唐初该郡为州,故王勃改称为蜀州。但当王勃做这首诗的时候,成都地区已改称为益州。所以王勃用的仍然是古地名。后来王勃死后武后垂拱二年,将益州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就称为蜀州。

 ⑵?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首联,破题的作用,交待诗当中的主要因素,这首诗诗是送别诗,主要因素是时间和地点)

 ①地点

 城阙:唐代帝都长安城

 辅:辅佐 护卫

 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

 (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

 ②时间

 风烟,早上才有雾。

 因为诗的语言不同于散文,不能直接引以某年某月某日,而是用节令、气候、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象征性的表现时间。

 ⒈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 三秦 风烟 五津

 一近一远 一明一暗 对比强烈 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⒉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⒊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

 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另一种解释:

 城阙辅三秦:蜀州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地方,那里的每一座城市都对三秦有着辅助之功。风烟望五津:作者遥望蜀州的风景。上句是作者安慰杜少府说你不是到一个边荒的地方做官而是到一个对朝廷有用的地方做官,下句从送行者的立场上说,你走,我只能遥望蜀州的风景)

 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首联为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场面,因为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在写法上就要求从大处落笔,粗写,那具体化怎么办呢?具体化是下联的任务

 ⑶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离别意-----离别的情意

 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

 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时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或游学,离开家乡到异地做官称游宦或宦游)

 作者意在告诉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过,但因为我们同是宦游人,各人有各人的职守,都要奔赴自己的办事岗位,所以这种分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再者,我和你同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你那种因外出做官而远离家人好友的心情,诗人用了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劝慰杜少府,感情真挚自然。

 杜少府在京城得到县尉这要的小官还要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宦游在外,仕途也比较坎坷。当他们携手走出京城,遥望五津的时候,彼此间的感情便会很自然的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很自然的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鸣写出来了。

 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六句笔锋一转,转而去安慰即将远行的友人。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这既是对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点拨:知己)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

 这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中数一数二的名句,但这不是王勃的首创,他是从曹植的诗句?丈夫之四海,万里犹王建也有两句诗:?长安无旧时,百里是天涯。?这是把王勃的诗意反过来用,不能不说是盗用了王勃的句法。

 ⑸?无为在歧路,儿女***沾巾。?

 无为:不要,不需要

 歧路:分别得路口

 沾巾:挥泪告别(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泪,于是沾巾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这种字眼叫做代词或代语)

 回到了分别的场景,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⑹回顾全诗: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知道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委婉写来,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

四、小结:

 这首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的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五、课后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初唐的诗歌加以分析比较

 2.背诵全诗

 (八):板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起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承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转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合 无为在歧路,儿女***沾巾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明确: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学生提问。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明确: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

 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生朗读。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

 (一)讲解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学生是否跟上讲课进度;

 (二)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

 (三)根据学生朗读种子音和停顿的正确与否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对诗歌情感的领会。

板书设计

 首联 点明地点 意境开阔

 颔联 离别原因 坦然面对

 颈联 与友互勉 乐观豁达

 尾联 宽慰勉励 积极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