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齐姆·希克梅特的逆风而行
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写诗,不过早期作品都是一些抒发个人情感的旧体诗。回国后,他拿起笔作武器,一面和保守的文人展开论战,一面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了革命激情的诗作。他的诗句高亢激奋,极富鼓动性,即使不同意他政治观点的人也不得不叹服他的艺术天才。
他的诗作犹如强大的冲击波震动了诗坛,也震惊了当局。在诗坛上正在欢呼又一颗耀眼的明星升起的时候,当局把他列入危险分子名单。从30年代到40年代,进监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前后加起来有17个春秋。1950年,土耳其民主党政府迫于国内外舆论和法律界的压力颁布了大赦法,希克梅特因此获释,但仍受到跟踪监视和迫害。虽然已经退役并且年近50岁,当局仍要求其服兵役并企图杀害他。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他经罗马尼亚逃亡苏联,1951年定居于莫斯科。土耳其当局得知这一消息后,于1951年7月25日作出决定,以“判国罪”为由开除了他的土耳其国籍。 他在苏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曾荣获过列宁国际和平奖。
流亡国外期间,他曾辗转于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法国、古巴和埃及等世界上许多国家,在那里举行会议,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活动,举办各种电视和电台节目。他在国外居住期间写了许多以维护和平为主题的诗歌,更多的作品则是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家乡的情感。希克梅特1951年起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后任常务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1960年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金评议委员会主席。希克梅特早在苏联学习期间就认识了许多中国革命者,其中包括国际著名诗人萧三。他同情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在许多诗中都提到中国。例如,他在《心绞痛》中写道:“我的心一半在这,而另一半,另一半在中国。在正向黄河开拔的部队中间……”他在1948年写的《我的心不在这里》的诗中写道:“鲜红的血,我的血,同黄河一起混在一起奔流。我的心在中国,在那为正义的制度而战的士兵的队伍中间跳动。”
1952年9月至10月,他应邀访问中国并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任会议联络委员会副主席。在此期间他写了7首短诗,称赞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1963年4月3日,这位对祖国充满忧患之情的诗人,客死在莫斯科。终年62岁。他的遗体安葬在莫斯科著名的新圣女公墓,那黑色花岗岩墓碑上刻着他逆风行进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