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进京赶考的学子一般会在路上花多长的时间?

众所周知,古代科技极其不发达,外门赶路是极为困难的,所以大多数人一辈子只能在出生的地方活一辈子,这就是为什么当时的文化发展慢的原因,大多数人只能一辈子当农民,当时由于重农抑商,所以人们想挣钱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去经商,而是做官。而科举则是一辈子的希望。

有时候一个人考学,一家子就算吃不饱穿不暖也要供其读书,可鉴当时的科举的重要性,如同今日的高考,但是比高考更加重要,因为只要考上院试,基本上就属于国家正式官员,一辈字就吃穿不愁了,还能光宗耀祖。民间就有范进中举后失心疯和众邻居前后的行为变化,还有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千古名句,一个年近半百的老人,理应成熟稳重,在得知自己高中后,也不忍发出这样的感叹,可鉴科举的重要

考上举人后必定要去京城参加省试,殿试,但是家乡离京城的远近不一样,尽管距离不同,但是大多数学子都是以步行的方式来赶路的,少数达官显贵是骑马或者乘车,骑马则不用说,多则半月少则几个时辰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对于步行的学子来说,这就是一次冒险,说不行半路遇到天灾人祸可能就是不归路。而且稍微穷一点的人带不足盘缠,还有沿路乞求施舍,所用的时间则更长,至少半个月。

而且路途上又没有像现在这么方便,只能到了目的地才能洗一次澡,则有了风尘仆仆这个四字词语。但是也只有考途才是当时唯一的正道,光耀门楣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