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的一些个人理解
女的细细地说:“不是我不答应嫁给你,你没有公开叫媒人来订婚,下聘礼等正规手续”。可以脑补,男的经济条件一般,女的父母长辈都不同她嫁给这个男人,但是初恋的小女孩,如弓上的箭,沉溺于男的甜言蜜语回不了头了!
男的听到女的不马上答应他同居的要求,马上就怒火中烧,各种暴躁,女担心男的不爱她了,居然还安慰这个无理男,说好吧好吧,那就这个秋天我就跟你回你家跟你住一起吧。悲剧就此埋下伏笔。
很多一线教师说道这句都轻轻带过,或者直接说女主人公的兄弟跟她感情不好,当她被抛弃赶回家,绝情地嘲笑她。
这个明显没有生活常识。诗歌因为字数的限制,不像小说可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各个细节都充分展示,这个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脑补全这个故事和情感。但是这种脑补又要结合实际情况,其实所谓的实际情况就是生活常识,因为国风就是民歌。
不管什么权威的鉴赏书或者学者,都不能离开生活谈鉴赏。好那么,我试着从现实生活来谈谈我的理解:
农村谈婚论嫁,都要看家底,这个以前是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如此,农村人不讲什么风花雪月,只看实在不实在!氓应该家里条件不好,三岁食贫可以看出,女的回去夙兴夜寐干活可以看出。
可想而知,女主人公的父母和兄长肯定不同意她嫁给这个穷鬼,甚至可以推想父母和兄长也看出氓这个人虽然看起来忠厚老实,但是也不是好货色,泡妞时候压制自己的坏脾气,恶的本性,一旦得手,嫁给他,肯定原形毕露。作为过来人的父母肯定口苦婆心,甚至打骂自己女儿不孝,不要被甜言蜜语的氓洗脑!
但是女儿一根筋,沉溺于爱情,无法自拔,氓确实有本事!或者女的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的无条件的爱,突然感觉有个人爱她了,就奋不顾身了。这种例子现在也见不少呀。
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然在当时得不到大家的祝福和见证,越是如此的婚姻,一旦夫妻甜蜜期一过,进入磨合期,就容易离婚。传统把婚礼搞得很繁杂,请双方的亲戚朋友来喝喜酒见证,其实也有很多心理学技巧,大庭广众下举行婚礼,磕头父母,周围的乡亲父老都见证了,夫妻真想离婚也怕舆论压力。
最后女的还是跟男的私下结婚了,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以想象到女的父母和兄长不知道在家里跟她吵架过多少次,也不知道气炸了多少次说:你们这样子结婚,肯定不会幸福的,肯定会离婚的。甚至跟这个不孝的女儿断绝父女关系。
最后的最后,真的如其父母所言,所以女的被赶回家,无路可走,只能回娘家。
一个人被枪毙不可怕,煎熬的是等待被枪毙的那一晚。
被抛弃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抛弃家人还不知道,而自己在抛弃的回家路上的那种心灵斗争。所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也是她被抛弃的见证,当初他们不知道在淇水这里发生过多少次浪漫,现在浩浩汤汤的淇水,就如女的眼泪一样,流都流不尽。
回到家门口,父母兄长看到她这个样子回来,肯定又怜悯有狠!叫你当初不听我们的话,现在看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现在才知道错........狂风暴雨的责骂最后淹没了她,脑补她各种尴尬和羞愧,她只能躬自悼矣,自己有眼无珠,看错人,选择了,只能承担后果,还能怪谁?
所以咥其笑矣不是说兄长无情,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人之常情,农村人遇到这种情况或许都会有这种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