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唐伯虎的《桃花庵诗》,要表达什么用意呢?

唐伯虎的《桃花庵歌》如今确实是很流行,不过应该是借助“秋香三笑留情”的故事流传开来的吧。特别是周星驰和巩俐这版搞笑的《唐伯虎点秋香》,我们大抵都记得唐伯虎化身的书童华安为了向秋香自证身份,吟起这首诗来,一步一步越走越高,爬到柜顶上的镜头。

读诗时进入意境迅速切换的蒙太奇,不但让我们因为觉得荒诞搞怪而好笑,也让我们对这首诗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而这首《桃花庵歌》之所以和流行文化匹配程度这么高,有一个重要原因:俗。

不过正是这种“俗”的写法,让它在传唱度上远超那些阳春白雪的高层文人的格律诗词,在民间广为流传,一旦和无厘头的戏剧文化契合,互补互助,立刻成为很多人都喜欢的作品。真正做到“大俗大雅”的诗歌,《桃花庵歌》是排得上号的。

唐伯虎在诗歌之上的高度远不如他在画作的成就,就这首代表作来看,满眼“花”、“桃”、“酒”、“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古词唯美意象的大堆砌。可是为什么它并没有像我们今天那些所谓古风作者的作品让人觉得离奇、怪异、荒诞而听不下去呢?

因为整首诗叙述、议论圆熟完整,还有点睛之笔,让整首诗意境上做出了突破,没有只停留在“流俗”的层次上。

古体诗虽然没有长度限制,但是到了宋明时,长短句经过平仄的精修都已经成了词牌。所以这首诗反倒看起来更像唐以前的宫体诗。而宫体诗,很多都是四句一段,直接产生了“绝句”这种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