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想几首离别的小诗..

离别

词语:离别

注音:lí bié

释义:比较长久地跟熟悉的人或地方分开

人的一生,要面对很多少次的离别,朋友的离别,亲人的离别,恋人的离别,俗语说的好,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有聚就有分,这是无法避免的,也是必然的,但又是那么的无奈!每一次的离别是那么的黯然惆怅、令人心碎!

在所有的情绪中,离别,应该算是一种凄美绝仑的感受吧!不管是“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怅然,还是“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未语泪先流的境界,无一不印证了:离别,是无奈,是伤感,是文人骚客百诵不厌的绝句!

古龙大侠有一种武器叫做离别钩。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呢?钩手——手断;钩脚——脚折;若是让它钩到了你的头,那么你要是嘴快的话,还能说得上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诸如此类的话而已!反正就是钩到,离别!所以叫做离别钩!

事隔多年,我不禁在想,离别钩能让一切事物产生离别,那么感情呢?有句话叫做“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离别呢,能让离别钩了断吗?恐怕古大侠没有想到过这一点吧!

其实离别有什么不好呢?没有离别时的感伤,又何来相聚时的欢颜呢?离别正是为了下一次相聚作准备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分开就分开吧,只要还能够相聚,那又有什么不好呢?

离别后,可以在霞染满天的时候,守着窗儿,陪着那朵百合静静开放;也可以在细雨纷飞的日子,一杯香茗,几张素纸,细诉相思。原来你的身影是那么的熟悉,原来你的笑容是那么的动人,这是多么好的感觉呀!若是在一起的时候,又怎么能够体会得到?人总是在拥有的时候不会去珍惜,而一旦失去了才懂得原来已经错过的那个,是那么的值得回味!当你懂得了这个道理的时候,也就是你重生的时候!

离别有什么不好呢?距离产生美感,这是句老得不能再老的话了。若没有离别,又怎么会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心致?若没有离别,又怎么会有“才上眉头,却上心头”的情怀?若没有离别,又怎么会有……

若是世上真的有离别钩这种武器的话,那么就让她轻轻地钩上我的脖子吧,让我在离别中象凤凰一样,集香木而自焚,得以涅磐!

站在马路的十字路口,红绿灯过了一个又一个,终于在第N个绿灯的时候——离别了,也许从此以后,走在相交线上,会有相遇的一天,也许走在平行线的两端,永远不会有相交的那一天,不过无论怎样,我都感谢那些曾经陪我一路走过的人,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人世间的喜怒衰乐,才有了多彩的人生!

伤离别,离别总是在眼前,只能是长相思,而不能长相守,空留下滴滴泪痕在枕边~~~~~~~~

离别诗词小议

今早梦中醒来,梦境已不记得,就是一直有那么几句在胸口徘徊:“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想了半天,似乎是在金庸武侠中看到的。匆匆在上班前去翻看倚天屠龙记,没找到。上班搜索了一下,才发现是神雕中所写。哎,顺便看到了一两首离别诗词的评论。觉得很美,就搬来和大家***享。

---------------------------------------------

玉楼春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春风容易别。

(五月)

整首词写朋友离别,一个依依不舍,一个殷殷相留。我最喜欢这句“人生自是有情痴”,一个“自”写出无怨无悔。林妹妹是喜散不喜聚的,认为总是要别离,别离就有痛苦,何必相聚。然而更高的境界却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为了这样的相逢,什么都是值得的。

虽然是柔肠寸结,还是免不了离别,那么就等到看尽洛城春色再走吧,仿佛

是挥了挥手,勉力振作了精神。人间词话评“于豪放之中有沈郁之致,所以尤高”,我倒觉得应是于沉郁中又豪放之致。

(月光流星雨)谈别诗别词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首词也没有跳出黯然销魂的圈子。所谓豪放,亦不过早别晚别之差……

别诗别词之中,我个人以为的最豪放的莫过岑参的诗了,也许是他远在边塞之故,又每以国事当前,心胸很开阔。《送封大夫西征》一改以往之手笔,极力铺张自然的险恶和“汉家大将”行军时不畏自然的勇武,气势很大。《送武判官归京》是大家熟知的一首诗,大笔锋渲染塞外的美丽风光,将离别的不舍与塞外的景致有机结合,虽然离别,却有“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气势,方为壮别。《崔侍御回京》同上首手法大致相同,但更多了份依依不舍,我比较喜欢“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虽是离别,但不谈“***沾巾”之场面,看看夕阳从热海边落下,伤感之意不言则喻。

呵呵,也许是我为西域人之故,我更喜欢这样雄壮的离别之作,寡闻陋见,全在抛砖引玉。诚使大家一笑。

(彭澎)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话虽如此,其实又怎一个情字了得!元遗山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可透露此中消息。又令我想到况周颐的一首《浣溪纱》中的一句:“他生莫做有情痴。”此生已矣,为情所痴,为情所困,只求他生,莫作情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还有什么比分别更令人伤心,还有什么场面比离别更加凄婉动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美则美矣,可是每当想到牵手之后必然要分手,相逢之后注定又分离,每又令我不敢作相逢的遐思,可谓凄凉之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能做到这一点的,问举世能有几人呢?更不必说这种真实的充满童真的爱情早在中世纪业已作古。所以“金风玉露”式相逢的爱情,只能存在于文艺作品中,又岂是我们所能妄想的?

上面开头提到的那首是出自元遗山的《迈陂塘》,主要是写情。

迈陂塘

元遗山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简评

词是写雁的。一只雁被捕杀, 另一只雁就自行抢地而死。作者买雁葬之,曰“雁丘”,并写了这首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开口便带哭腔,往下真是字字血, 声声泪。写的是一对南北关山,历尽寒暑,甘苦与***的老雁。“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容不下形单影只,惟有以死相报。

下半片尽力经营吊唁的气氛,山鬼暗啼,风雨招魂。作者不愿任这一对“情雁”“与莺儿燕子俱黄土”筑雁丘供后人凭吊。

李煜

《相见欢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浪 淘 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南唐后主的诗一向很凄美,而且文学造诣很高。上面这首《相见欢》,作此词时已在归宋之后。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

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会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宋黄升《唐宋诸贤妙词选》卷一说“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这音哀以思’”,就是将此词理解为亡国之痛。后主被俘入宋后,有着随时被害的死亡威胁,有着故国难归的亡国恨痛,有着眼看着妻子被凌辱的耻辱,有着昔为君主今为囚徒的强烈反差,这些感受交织于胸,痛苦得近乎麻木,很难分辨此时此刻究竟是因为什么而悲哀而烦恼,除了“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真是无法形容。

此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人,深院“锁”住的不止是深秋的寒意,更是内心深处无法倾诉的深哀巨痛。词中所透露出的心态与上一首基本相同。李后主的构形能力特别强,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种境界,就像高明的画家,几根线条就勾勒出一幅画面。“无言”而“独上”西楼,从内心到处境双重地写出异常沉重的孤独感。“月如钩”两句,从视线上看,是俯仰天地,有呼天问地之势;从意境上说,天上如钩的残月,地面深院的清秋梧桐,构成一立体的时空境界。“锁”字用法精警,含意深长,既见出环境封闭的严酷,又写出内心的高度压抑。无边的悲苦长期积郁封闭在心头,故接着说“剪不断,理还乱”,就显得特别的真切自然。就像李清照《声声慢》词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样,直抒担陈之中觉得有无限的曲折。这是压抑太久、郁结太多的愁思的集中迸发,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他的另一首词《望江南》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

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碧,

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有评论如下:

后主之词,艺术概括力极高。寥寥几字,便描绘出江南秋景和寄人篱下的心境。起句仅“闲梦远”三字,便已让人叹为观止。身为阶下客,欲归故里,只能以托梦的方式实现。语意含蓄、酸楚。

后几句则气势宏大,写江山之广、秋意之浓。着笔极为有力,意境甚是凄美。围绕着清秋这一中心,该词处处写景,但景中之情则寄寓于悠远的笛声与孤寂的明月,久久不绝。

彭澎:

很喜欢后主的词,这一首《望江南》却是见的不多。后主后期的词,将词推上当时的顶峰,使得词能作为和诗分庭抗礼的文学体裁。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道:“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遂变伶官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实是真知灼见也。幽囚于北方的后主,对于他日夜思念的南唐故国,只有悔恨的悲伤,只有在梦中才能偶尔回到昔日的温馨,

我们在读后主后期的词时,经常会发现这个天真的中年儿童在作品中喜欢用“梦”这个字眼,的确,除了在梦中,还有什么是他的依托呢?贪欢于“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回忆和想象中的他,怎么能忍受这现实中种种的残酷和无情?

后主的词,正如王国维所说的,是具有“赤子之心”的,也就是说他有的是一颗天真的童心,这于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分不开的,我认为,有词以来的所有词人中,具有这种“赤子之心”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后主,一个是纳兰容若。除此而外,更无第三者。这也正是“后主为人君之所短处,亦是后主为词人之所长处。”后人评之,“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真解人也。

如意:(后主另有一首《子夜歌》,我非常喜欢)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也是寄怀于梦,上下片都绕梦而写。故国难归,往事成空,唯有梦中重回,然而梦里一晌贪欢,醒来后满怀愁恨何能遣?独上高楼,望断天涯,然而“故国三千里”,再联想到囚居生涯,怎不令人黯然魂消?末四句沉郁悲凉,梦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令人感慨不已。

后主绝代才人,薄命君王,幸与不幸,实难评说。

浪淘沙令 ------

这是李煜最负盛名的名作之一,读来令人心颤。身为臣虏,李煜的晚景实在是太暗淡太绝望了,整天在屈辱和悲伤中煎熬,生活没有丝毫的欢乐与快慰。只有在梦里才能忘掉自己囚“客”的身份,暂时放纵一下情绪。梦中贪欢,反衬出现实中的极端无奈和痛苦。晚清端木埰曾说李后主梦里贪欢,“正陈叔宝之全无心肝,亡国之君千古一辙也”(张惠言《词选》),实在是苛刻的“酷评”,完全不体会古人的用心和处境。

此词以倒叙的手法先写梦醒后的环境和感受,然后写梦境。不过我们可以把上片看作是同一时空中叠映的室内室外两组镜头。室外春雨淅沥,本来就短暂的春光即将在风雨的摧残之下丧失。昏暗的外景更衬托出“春意将阑”时的悲凉冷清。室内五更时分,主人公一梦醒来,耳听帘外春雨,身觉寒意逼人。“不暖”而“寒”,似嫌重复,其实各有侧重。“不暖”,是写罗衾的单薄,反映生活处境的可怜。而“寒”字,是侧重表现心理的凄凉悲苦。在现实生活中,时时都处在高度的压抑、禁锢、恐惧、屈辱、悲伤的状态,只能在梦中一晌贪欢,他怎能不绝望,不心灰意冷!

下片写天亮后情景。长夜难熬,白天是否好过一些?长年软禁孤室,想登楼远眺,散散心思。“独自莫凭栏”,是先有凭栏远眺的愿望,后又自我还定。“独自”凭栏,没有了当年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喧哗热闹,也没有了“花月正春风”的良辰美景,更看不到无限美好的故国江山,只能更添孤独而已。“莫”字,用得坚决,用得伤心。“别时容易见时难”淡淡的语言中包含了无比丰富的人生感受,意蕴远比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要复杂得多。李诗是指男女恋人之间因受外力的掣肘而难以随时相见,有怨愤,但不失望。而李煜这里是指江山的丧失和故国的分离。江山一失,永难回归,其中包含着悔恨、无奈和绝望。

词末以流水、落花、春去三个流逝不复返的意象,进一步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的绝望。“天上”与“人间”,是天堂与地狱、欢乐与痛苦对立的两极世界,也是李煜过去与现在生活境况、心态情感的写照。

全词以春雨开篇,以春雨中落花结束,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意境浑成。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曾在《李后主评传》中说此首“一片血肉模糊之词,惨淡已极。深更三夜的啼鹃,巫峡两岸的猿啸,怕没有这样哀罢”。“后来词人,或刻意音律,或卖弄典故,或堆垛色彩,像后主这样纯任性灵的作品,真是万中无一”。

由唐代离别诗解读唐文化

唐代诗人漫游天下,离别诗因之空前繁荣。在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每一位诗人都写过送别诗。在那些传唱不衰的唐诗中,有许多都是别离之作。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戎、乡旅、迁谪、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本人在对唐代离别诗研究、探索中发现了唐人的一些有趣的文化现象。

一、独特的送别方式

1、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见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在唐人的离别诗中出现了大量折柳送别的咏叹。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歌》)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王之涣《送别》)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折杨柳》)

以上引诗,生动的展现了诗人们面对青青杨柳黯然销魂的伤别场景,反映出唐时折柳送别的风俗盛行一时。不仅如此,离人在没有见到杨柳时,只要一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便会勾起无限离情,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并且“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柳枝又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无心插柳柳成荫”,因此我想,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总之,“柳”在唐人的眼里,已远远超过了它作为植物的本性,而演化成一种别离的象征物,具有了浓浓的人情味和深深的文化内涵。

2、饮酒饯别

唐代出现了“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的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元·杨载《诗法家数》),潇洒浪漫的唐诗人把酒与诗与别离融合到一起,形成独具魅力的“饯别诗”。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出便传遍了大唐南北江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后人。诗情盖世的酒仙李白更是把他的离愁别绪寄托在酒杯中,“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研读唐代其他诗人的离别诗,无不飘散着一股酽酽的酒香。“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今日送君经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离恨如旨酒,古今皆饮醉”(贯休)、“醉别江楼橘柚香”(王昌龄)。

在唐诗人笔下,不论别离于何时何地,将行的一方与送行的一方大多要“樽酒慰离颜”(温庭筠)、“送君须尽醉”(贾至),“酒”已成为他们抒发别离之情时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之一。

3、唱歌送别

唐时唱歌送别的风气很盛行,最著名的有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李白的别一首《灞陵伤别》有诗句“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据《唐诗鉴赏辞典》解: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也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所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迭歌之”,后来竟把“阳关三迭”作为送别的代名词。在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唱歌相送的诗句,如“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等。也据《唐诗鉴赏辞典》解: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4、写诗赠别

唐代举凡送人出游、归隐、离京外任、登第归觐、下第求友、饯行时,往往赋诗以赠,以壮行色,唐人被送者以有人赠诗为荣,以无人赠诗为耻,钱易《南部新书》载云:“大历来,自丞相以下,出使作牧,无钱起、郎士元诗袒送者,时论鄙之。”唐人赠诗相别风气之盛可见一斑。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是传唱不衰的赠作,唐代赠别诗最多的当推李白了。李白一生交游极广,朋友众多,在他的赠别诗中,提到姓名的就有400多人。最为传诵的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赠汪伦》。《两小山斋论文集·话李白》评价李白的赠诗“对朋友不求甚解,所以用情浮泛”,这也正从另一侧面说的唐时赠诗送别是一种极常见极普遍的行为。

二、唐人离别诗中的时空背景

1、唐人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唐代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傍晚结合在一起。如王维的《山中送别》诗中有“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诗中有:“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岑参有诗句“纷纷暮雪下辕门”、“轮台东门送君去”、韦应物有诗句“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以上引诗中的“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都表明是傍晚时分。唐人离别诗喜欢选择傍晚这一意象。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从美党上来说,二者都是冷色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傍晚意味着黑夜的来临,此时飞鸟归林、鱼沉潭底,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此情此景,尤其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唐代出现频率较高的另一离别意象是月夜。翻开唐诗,我们可以看到借月抒写离别的咏叹不绝如缕,绵延成一道月色迷蒙的风景线。在唐人笔下,月亮充满了灵性与生命。如薛涛《送友人》诗:“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苍茫。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沓如关塞长”、白居易的诗“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李白的诗:“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等。在这些诗中,由于有了月亮的触发、烘托,有了月亮营造的意境与氛围,抽象的别情才显得动人深长。

唐诗人多选择月亮作为抒发别情的意象,笔者认识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审美意识里,月亮与别情有着对应的美学关系。在古人的观念中,月亮属于阴柔的事物。《周易》说:“坎为月,阴精也。”《说文》也说:“月者,太阴之精。”月光笼罩大地,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种直觉继过长期的积淀,便在人们的心理层面形成一种审美定势,即月亮是柔美的。一旦形成这种审美定势,当人们感知事物时,就会将具有阴柔特征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构成对应关系,去人们的情感世界,离情别绪是一种深邃悠长的情感,它是委婉忧伤的。这种特征与月亮的品格相一致,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2、唐人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唐诗中著名的别离场所一是劳劳亭,一是谢亭,还有一处是灞陵亭。

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故城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如果白天从城内上船,大约傍晚时分来到新亭。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使得劳劳亭这个普通的长亭笼罩上了一层离别的感伤情调。李白有一首著名的《劳劳亭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月兆 任宣城大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有《谢亭》诗:“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许浑有《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反复不断的离别在谢亭上演,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了一层离愁了。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李白有《灞陵行送别》诗:“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罗隐的《柳》亦写出了唐人在灞亭送别的景象,灞岸晴来送别忙,相偎相依不胜春。”

渡口、水滨在唐代亦是很常见的送别地,著名的水滨送别地有“南浦”,“南浦”即南面的水滨。南浦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著名的诗句有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商人出门大多乘船。因而水滨等处成为离别诗中常见的意象也就不奇怪了。

唐代离别诗是一幅幅展示唐人风俗人情的社会生活画卷,它虽不像唐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那样常成为学术界观注的焦点,但却比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范围,揭示了更深刻的社会问题,折射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深入地研究唐人离别诗,才能更真切地触摸到唐文化的内核,才能正确而全面地认识唐诗。

最喜欢南后主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印象中有部反映南唐后主李煜的电视剧,主题曲就是这首词,谱上曲,好听得紧^_^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 ”,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红浥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