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与<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的对比赏析?
参考一下..........
孟浩然的《春晓》到底表达了什么情感呢?我们稍有常识就不会不知道,是孟浩然对春花落去的伤感。其实,“落花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易安居士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也是“落花诗”一类的....
这首词是十分有名的,可惜很多人都没有深思过。我也是去年一个深夜里突然觉得她的妙处来。当时,我默默地读这首词,突然想为什么陡然写的是“昨夜”的风雨,后写“浓睡”?既然“浓睡”,怎么醒来就想到了“昨夜”呢?作者说“浓睡不消残酒”,可见残留的酒意还是颇浓的。然而,作者醒来就想到了昨夜的风雨,足以见得作者内心必有牵挂。那么牵挂的是什么呢?接着就写她的询问,以卷帘人的回答我们知道牵挂的是海棠。为什么牵挂海棠呢?卷帘人以“依旧”相答,而作者“未观”便以“应是绿肥红瘦”反诘。可见,作者牵挂的是“雨打海棠红颜尽”。(这里有一个巧妙且委婉的对比和批评,就是在作者看来,卷帘人是茫然无情的,未能见得海棠的变化)至此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伤春的情感了。
我们现在的人一般都很难理解“绿肥红瘦”的伤悲的,因为绿色是美好的象征。《西湖的绿》里面不是说“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吗!然而,这恰是一件可悲的事,因为我们已经无法理解汉语诗歌的传统了。要知道,我们的诗歌有一种“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和“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的传统。我们的生命和草木之间是***通的。其中,草木之花就如同生命的绽放,是最值得歌颂的。所以,当“狂风吹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的时候,该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我们可以来看看《诗经》里说的“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什么意思呢?“苕”是一种花,据说叫凌霄花,黄赤色。为什么看到苕的叶子青青就说生命没有意思呢?因为美丽的花已经凋谢了,那么快,那么无奈。花是生命最美好的象征,可惜,她是那么可怜,无情的风雨一夜就荡尽了她们的美好的生命。中国的古乐府有一首《前溪曲》,说“花落随流去,何见逐流还”。不也是对落花消逝的悲怨吗?现在,我们再去想想我们是如何读《春晓》的。孟浩然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那是怎样伤痛的情感啊?晚唐的时候,有一个诗人叫做韩偓,他小字冬郎。韩冬郎的两句咏落花的诗,他说,“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总教苔遮犹慰意,若遭泥污更伤心。”(《惜花》)也是此意啊!所以我说,“绿肥红瘦”饱含了作者深重的伤感。
不过,作者情感之深重表现地还是十分含蓄,很多地方都是虚笔。比如,写“残酒”的暗示意义(韩偓的《惜春》里说“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再如赵令畤的“宿酒醒迟”);
再比如,“试问”的“试”字。我觉得是颇有味道的。你们想想“试”字意味着什么。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和落寞啊!大家要知道古代社会是极讲等级的,我们今天的人当然会对此不屑一顾,但是,在古代那是难以想象的。因此,贵夫人李清照在无人对语的情形下才去有意无意地问她的婢女的。那么,现在你们再想想“试”字的含蕴,是不是更有所启发?(“试”字里已经暗示了她对侍女的怀疑,后面的“却”字再次体现了作者的无奈,无人可以对语,春红逝去,怜者几人?他日我若如春红,又有谁怜?林黛玉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亦是此意)
再比如,写“知否?知否?”的批评的暗示意义(应该注意朗读的感觉,轻柔、无力、落寞);这些地方有许多可细想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这首词要比韩偓的《懒起》诗的感情要深重。技巧也高明的多。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首诗: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韩诗也是文人式的感伤,亦是十分地沉重;但是,清照女士更沉重地传达了这种伤春之感,主要体现在文字中。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清照女士的词里有自己和侍女的比较,还有卷帘和不卷的比较,还有“残酒”的暗示和渲染,这些都突现了这首词艺术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