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投江的故事

提到屈原,大家第一反应是端午节,接着就是吃粽子,再接着就是粽子是蘸糖还是蘸酱油的问题。如今,除了屈原当年投江的地方的人会大肆纪念,其他的人多是吃个粽子象征性过一下吧。

越剧中的屈原

话说,当年楚国的灭亡不过是压死屈原的最后一根稻草。屈原身为楚国贵族,按理说仕途应该会一面坦顺。坏就坏在他性格中的那份耿直,眼中的容不得一粒沙。他自己一心为这个国家着想,其他人若有过失他会当面指责,毫无余地,这样性子的人在官场自然是结下不少的怨。

再者,楚王昏庸无能,轻易的被秦国张仪挑拨与齐国的关系,最终导致两国关系破裂。趁着屈原去齐国当说客的空档,他坚决向秦国要了张仪回来不杀,反倒让人诳了去楚国。屈原虽然极力劝阻却抵不过大家的声音,终于楚王此行是一去不复返。两个儿子上位,全部人都在支持,只有屈原一个反对的声音。那新上任的王不拿他开刀拿谁,二话不说将其发配流放。

屈原在被流放的二十多年里,依然忧心朝政,那种有心无力的感觉想必是不好受。在他的《离骚》种有一段描述他跟渔夫的对话。渔夫劝其在这乱世中求得自保,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如今的境遇对他来说或者是一件好事儿。但是屈原骨子里的傲气不允许他在这乱世中当一个躲避的懦夫,最终在国破的时候,他选择了投江。

屈原的这份爱国情怀真是让人又敬佩又惋惜。

屈原离骚

战国时期楚国的离骚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首诗歌,它篇幅最长,字数两千多,句子达到三百多句,而且离骚所表现的意境和个人的思想情感也都非常具有感染力。

屈原画像

司马迁对离骚两字的解释为,遭受忧苦。因为他们离的时代比较近,所以相对来说这个解释还是比较正宗的。离骚整体讲述了作者个人出生名字经历和曾经的抱负,将古代传说,人物对话,自然以及对美的追求,现实的困境和理想的美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诗歌所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在用词押韵上,它开创了诗歌的楚辞体,以兮押韵,字词表达华丽率性,这种文体诗歌对后人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句子结构,字数要求则比较没有限制,突破了之前旧文学传统的禁锢。兮字的大量反复运用,也是离骚的一大个性,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思想,经历,转变,神话和现实巧妙结合。这些也体现了屈原独特的人格魅力,引发了后代诗歌史上对诗歌以丰富澎湃的个人情感来大胆创作的新潮

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过去,陈述现状。内容包括了诗人自己的出生名字,经历,政治抱负,以及被小人陷害抑郁不得志和对楚国昏庸政治的愤怒。

后一部分描述向往未来追求真理,表达自己对贤明政治的不懈追求还有对人民群众的热爱,甚至还表示出以死殉国的决心。

屈原的精神

屈原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国家忧虑。当朝为官的时候,真正的考虑百姓所需;被发配流放的时候,心上也时时牵挂。虽然自己的生活无忧,身体倍儿棒,但是思想负担上的压力也只能寄于诗词之中,才得以缓解。

屈原石像

屈原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令人为之动容。在楚国后期灭亡的时候,他作为一个被流放二十多年的人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做一个隐士。连捕鱼的渔翁都在劝他乱世之中,自保方是最重要的事儿,但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投江殉国。他这份对国家的爱,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后人设立端午节最初的愿望也是希望江中的鱼儿们不要吃屈原的尸体。

再者是屈原性格中对“真”的追求,在他当朝为官之时,他仍然是黑白分明,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不管对方是谁,只要做错事情,他会毫不犹豫地当场指出。或许也是因为他贵族的身份,让人明面上不敢说些什么。但是这样直接,怎么可能不给自己招来怨恨。但是如果长袖善舞,这也不可能是后面能做出传世佳作的屈平了。

可幸的是,屈平能够为历史所铭记。不管是他的佳作,还是他的事迹,亦或是他的精神气节。而这份精神也正是我们这个国家在最危亡的时候最需要的东西。

屈原的人是历史中的,但是他的精神却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不可能被历史长河所湮灭的东西。

屈原的爱国诗

屈原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他具有非凡的自信与自负,为人狂傲,诗也是常常含着瑰丽出奇的想象,超脱物外的浪漫情怀,忧国忧民的爱民之心,更有那磅礴汹涌的爱国热情。

屈原的名言

他的诗就如他的人,感情真挚,一不小心就会喷涌而出。

恰如《九歌?国殇》。

《九歌》创作于屈原晚年被流放的时期,那个时期的屈原怀着对于天地的敬畏,对于楚国先祖创下基业的怀念,满怀着屈原对于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公认的屈原作品的最高峰,而《国殇》是其中的佼佼者。

穿着铠甲,拿着吴戈的战士在车毂交错中喷洒热血,既然离开国家想要开创基业,保家卫国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回国。他深爱着他的国家-----楚国,愿意为塔放弃生命,只求它的屹立不倒,所以即使是身首异处也从不后悔,他拿起武器就不曾放下,保卫它,守护它,只求在死后也能化作英魂,来看着它――他的楚国。

这是屈原对于英雄的赞歌,但这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感情,对于他深爱的国家,他愿意抛头颅,洒热血,希望他的君王能理解他的苦心,希望他的国家能够长盛不衰,希望哪怕失去了躯壳也能守护它。全诗不过十句,就将一场激烈异常,场面惊险的诗句描绘的栩栩如生,满含着屈原异乎偏执的爱国之心。

虽然现在对于这段历史几乎不可考,我们不知道交战的对方是谁,但是谁在乎呢,我们在乎的只有屈原的委屈愤懑,屈原的爱国之心。这就够了,愿他的诗陪着他的英灵,永生!

屈原渔父辞

公元前299年,屈原接二连三地劝说楚王不要去秦国赴会,称秦国凶如猛虎,狡似豺狼,与这样的国家结盟,无异于玩火自焚。

篆书渔父辞

屈原的直言不讳加上朝廷上小人的谗言,让楚王对屈原忍无可忍,他罕见地对屈原大发雷霆:我去意已决,再有喋喋不休者,斩立决。这样一意孤行的楚王让屈原觉得十分陌生,这完全不是记忆里宅心仁厚的楚王了。

屈原哪里知道,楚王周边的亲信全都被秦国张仪买通了,这些亲信终日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此时的屈原在楚王心里已经完全没有地位。楚王到了秦国后,果然如屈原所料,刚入国境,就被扣了起来。

楚王再后悔也为时已晚,他身边的护卫全被缴械,自己则被押送到秦国都城咸阳。有人质在手后,秦国立刻狮子大张口,楚不肯。秦国大军进犯,丢掉国君的楚国已经毫无招架之力

三年之后,楚王在秦国郁郁而死。同时,屈原也再次被流放。这是屈原第二次流浪,也是最后一次。他每日无所事事,形单影只,披头散发,不修边幅。汨罗江是他最常去的地方,那里江水浩瀚,碧波千里,烈烈的江风或许能吹散他的愁思。一天一个渔夫问屈原:您是一国大夫,怎么成天在江边无所事事?屈原叹道:世界如斯之浑浊,我还有何留恋?渔夫说:先生满腹经纶,何不荡涤污垢,重整河山?屈原满脸无奈:你愿意让污秽之物沾到自己衣服之上吗?渔夫无语,转身划桨而去。

不久之后,屈原根据这件事作出渔父辞。渔父辞成之后,屈原再也无心留恋尘世,纵身一跃,投入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