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校长致敬的一首诗歌

?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日子过得太快了。屈指数来,我们离开景泰二中(原中泉中学)已经四十多年了。但是,坐下来静思遐想,母校、尤其是母校的老师们留给我的印象还是那么清晰,更是那么亲切,甚至于还透着丝丝甜蜜……

我们是1970年初走进景泰二中的。那时虽正值文革时期,钟情于“革命”还是人们的精神底色,“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类否定知识、否定学习的社会思潮正在社会上蔓延甚至盛行。但是,命运却出奇地眷顾我们,使我们走进了一个好学校,遇到了一批好老师,交往了一群好同学。我对我的母校——景泰二中,对这里的老师们,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远离近乎半个世纪,却须臾不敢忘怀!

那个时期,在错误思潮的裹挟下,我们也曾离开课堂离开教室去学工、学农、学军。当时害怕“苏修”投放原子弹,全国人民都在“深挖洞、广积粮”。我们放下课本,在校内挖防空洞,好像是三班倒,老师学生轮流作息,确保防空洞里的作业不间断、不停息。

我们给学校建过戏楼搭过舞台,其中似乎还有乐池,像模像样,后来我们学生们还登台表演过节目,我和张得平、刘在琪、邱景武几个人就表演过一段“山东快书”。我们几个班还整体拉出去参观过大型国有骨干企业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等现代化企业,在中泉镇赵家水村一带劈山填沟、维修铁路……

但是,学校始终没有忘记教书育人这个主业、这个根本,一直把教学工作抓得很紧,充分体现了景泰二中管理者的远见卓识。“误人子弟”在景泰二中的字典里找不着,课程表一直排得满满当当,整个教学工作井然有序,早自习、课外活动甚至于课外作业一样不少。

我们的感觉是,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没有虚度,都过得很充实,每个同学的头脑里每天都有新的知识点在增长。 多少年来,我内心一直有个基本的判断:我在高中毕业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五年后还能考上大学,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能有所作为,首先得益于景泰二中的学习,得益于这个学校的那一批水平卓越、责任心强的好老师。王治邦校长,刘在孝老师,周敬阳老师,张亚光老师,王平老师,高自映老师,寇宗惠老师,卢九涵老师……一张张亲切的面孔,一直活跃在我的脑海里。

人们常言说“母校”,我的体会母校其实就是像母亲一样的学校,她锻造了你的精神世界,熔铸了你的性格灵魂,给了你第二个生命。我的母校、我的老师们给我的人生打好了底子,给我的未来奠定了基础。他们的肩膀就是我登天的梯子。

我们的数学老师张亚光、王平先生都是兰州市人,家在兰州,妻子儿女和年迈的父母也在兰州,他们却只身一人成年累月在地处脑泉的景泰二中教书,常年没有蔬菜、没有油水,吃的是苦涩的泉水,有时候甚至肚子吃不饱饭,却依然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工作,专心致志地上好每一堂课,精心批改学生的每一本作业。那种坚强的毅力、那种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令人感佩,也为我们后来的职业生涯树立了鲜活而光辉的榜样。

刘在孝老师好像一参加工作就来到了景泰二中,就给我们班代语文课。他好像坐骨神经上有毛病,挺直腰板有困难,走起路来屁股扭来扭去的。但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刘老师却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大将风度。他给我们讲高尔基的《海燕》激情飞扬,似乎他自己就是那在辽阔无垠的海面上搏击狂风暴雨的海燕。刘老师尤其擅长于讲授文言文,讲起之乎者也抑扬顿挫,俨然一副老夫子面孔,展示出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讲授鲁迅的文章,联系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深入浅出,使我们面对本来艰涩难懂的鲁迅杂文,也能砸吧出其中的韵味来。刘老师写一手漂亮的楷书,所以他的粉笔字板书在学校里、在我们的眼中是一流的,他的字潇洒隽秀,不仅看来赏心悦目,更是我们同学们模仿的范本。

卢九涵老师好像是甘肃农业大学毕业的,他身材高大、体格健硕,经常矫健地驰骋于篮球场、排球场。他是学农业科学的,但是却给我们上军事体育课;他上体育课又不全是在操场上,时不时地在教室里给我们讲国际形势,使我们知道了美苏争霸,知道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一个联合国。他上体育课使我们强身健体,他的体育课又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高中毕业时的一天晚上,我们班邀请卢九涵老师和我们座谈,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人的一生应该有所作为!有机会能走出去,就应该积极地走出去,给自己谋取一个好前程。如果走不出去,就安下心来把身边的事情做好,把你所在的生产队、生产大队建设好!卢老师这段话,就像一个家长给即将远行的亲人的殷殷嘱托,我一辈子忘不了,也成了我的人生指南。

那个时候开设政治课,却没有政治课教材。政治课老师周敬阳先生就给我们讲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今天想来,体现了周老师的聪明和智慧。这在动辄得咎的文革时期,可以做得堂而皇之,没有后顾之忧,却又把哲学里面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个哲学的基本原理教给了我们,把哲学这个人文科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知识传授给了我们。实际上不啻是教给了我们一门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了我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对于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该是多么重要呀!更令人感动的是,没有教材,周老师就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自己动手刻蜡板、自己油印教材,我们同年级三个班一百多个学生,每人一本这样的教材。 有这样的老师,把自己的知识和盘托出,掏心掏肺地教你,此心此情,夫复何求?而遇到这样老师的学生,那又该是多么的幸运啊!我们就是这样一群幸运儿。

在景泰二中的那段时光,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每天只有两顿饭,早饭是包谷面馓饭,晚饭就是一碗清汤寡水的面条,从来没有蔬菜,没有油水,更没有肉。这对于我们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小伙子大姑娘该是多么的不幸。十几个小伙子住一间宿舍,土块在当地码一堵墙,里面垫满麦草就是我们的“床铺”。有一个不是玩笑的玩笑:谁在半夜起来出去解手,回来就没有你的“床位”了。再冷的冬天也不会生火,晚上钻进冰冷的被窝,款款脱下裤子窝在脚下,再把两只脚塞进裤子,用裤裆里还残存的一点点余温给冰冻的双脚取暖。那个时候大家都用不起暖水瓶,学校也只是在开饭时间供应开水。下晚自习后口渴了,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季,只能跑出学校,来到村子里趴在泉眼上喝凉水。

当年景泰二中的条件是艰苦的,景泰二中的生活是艰难的,但是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简陋的条件,磨砺了我们的意志品质,培养了我们一种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使我们在后来的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都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在景泰二中的四年里,在整个中学时代,物质生活是贫乏而艰苦的,文化生活更是单调,但是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丰盈。寇宗惠老师弹琴,教物理的刘老师和教农基的王老师陪伴在侧,轻声吟唱“一条大河波浪宽”,就把我们听得如醉如痴。傍晚时分的校园里,夕阳西下,晚霞映照着大地。王平老师悠扬的手风琴声常常在这个时候响起,晚饭后的师生们不约而同地围拢过来……这是一天里最温馨的时光。

景泰二中,我的母校!你是苗圃,你更是熔炉;你是我们的乐园,更是我们快乐学习生活的天堂!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在这里铸就,我们人生的航船从这里启航。

? 向你致敬,我亲爱的母校!

? 景泰二中1973届丙班 尚可元

? 2019.9.22.于武威

作者简介:尚可元,笔名耕夫。曾经从事自己热爱和痴迷的新闻工作26年,受到甘肃省记者协会和***青团甘肃省委的联合表彰,被授予全省最佳优秀青年记者、甘肃省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