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查古诗的押韵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除押韵外再多说一点古诗的常识。
古诗从唐代开始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唐之前的诗都称古体诗,唐以后为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不是指近代。古体诗除了须要用韵外,是不受格律限制的,写作比较自由;而近体诗除了用韵,还须受严格的格律约束,有了格律依据,使诗的形式更规范,更富于音乐性。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歌主要因素。无论古体诗(远代少数诗外)或近体诗,都要求押韵,使诗歌具备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以增加诗的艺术感染力。在一首诗中用于一部分句子末尾,用同韵母的字,就叫“押韵”也叫“韵脚”。如唐人卢照邻的《曲池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诗中第二句末“池”和第四句“知”,两字韵母同是“i”,而且同是平声字做韵脚,叫“平声韵”。一首诗的第一句,按格律规定可用、可不用韵,不用韵的末字用仄声字。第三句按格律规定不用韵,末字也用仄声字。
下面以仄声字做韵脚的例子,如唐人曹邺的《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也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这首诗第一句韵脚“斗”,第二句韵脚“走”,第四句韵脚“口”,三个韵脚都是“ou”,而且 都是仄声中第三声。第三句按格律规定不用韵,末字用平声字。
另外旧声韵和现在的声韵也有了不同,旧读有入声字(基本上是现代汉语拼音第四声,去声),如果不了解就会认为诗里虽用韵脚,而不讲声调的。下面以旧读声字做韵脚例子,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这首诗第一句韵脚“绝”,第二句韵脚“灭”字和第四句“雪”都是以ie和ue做韵母的旧读入声字,第三句按格律规定不用韵,所以用平声字。北京话(普通话)没有入声,用北京话读这首诗声调就不和了:“绝”阳平;“灭”去声;“雪”上声;三个韵脚三个声调。
如有志于学诗,不妨学习下《新韵十八韵部》,新韵没有把旧读入声字专列一类,而把分别归入了八个韵部,是从一百零六部韵目简化为十八韵部,而在每个韵部中,又按汉语拼音的声调划分为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三声(上声)、四声(去声)四类。一声、二声通称平声,三声、四声通称仄声。
上面三首诗就可以看出凡是韵母相同的字就属于一个韵,做韵脚时,平声韵较宽,阴平、阳平都属于平声可以在同一首诗中使用。但仄声字一般情况下必须同一个声调才能用于一首诗中,要么都用三声,要么都用四声或旧读入声字。
还有一点要明白就是汉语拼音的韵母分韵头、韵腹、韵尾,凡是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同韵,如eng、ing同韵,ie、ue同韵,en、in、un同韵,等等。我这一指禅手已敲酸了,希望能给你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