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止的文言文

1. 古文中“止”字的用法有哪些啊

〈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foot]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屦校灭止。——《易·噬嗑》

举止高。——《汉书·五行志》

四之日举止。——《汉书·食货志》

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词性变化

◎ 止 zhǐ

〈动〉

(1) 停住,中断进程 [halt;stop]

止,停也,息也。——《广韵》

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

雪止。——《资治通鉴·唐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絮絮不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渐拍断止。

(3) 又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

(4) 阻止,不让进行 [prevent]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

相如固止。

使人止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年兄肯出一言止了此事。——清· 狄夷散人《玉娇梨》

(6) 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善(阻止别人做好事);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

(7) 驻守 [be stationed]。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8) 居住 [dwell]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商颂·玄鸟》

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

(10) 停留,逗留 [stay]

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搜神记》

止子路宿。(止,使……留下。)——《论语·微子》

(11) 又如:止顿(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 止 zhǐ

〈副〉

(1) 仅;只 [only]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印二三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只十有一日。——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

止露尻尾。

(3) 又

止有剩骨

(4) 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还没有抄完;止有此数了

◎ 止 zhǐ

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诗·小雅》

2. 止在文言文中解释

1、停止。

《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译文:船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2、使……停止。

《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译文:两个侍卫把戟交叉,使人停止入内。

3、住下。

《游黄山记》:“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译文:又从峡谷中经过栈道上山,(回到)文殊院住下。

4、留住。

《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译文:他便留住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

5、阻止。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译文:河湾上的一位聪明的老者笑他并且阻止他(干这件事)。

6、中止。

《〈论语〉十则》:“臂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中止,那是我自己要中止的。

7、通“只”。只是;仅仅。

《活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译文:如果仅仅只印两三本,还不算是简便。

8、用于句未,表示感叹。

《诗经·南山》:“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译文:既然嫁给鲁君,为何思念难禁?

3. 止的所有诗句,成语,古文

1. 扬汤止沸成语发音:yáng tāng zhǐ fèi成语释义: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

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成语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三国志·魏书·刘廙传》:“扬汤止沸,使不焦烂。”2.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成语发音:bù sāi bù liú,bù zhǐ bù xíng成语释义: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成语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成语示例: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

不破不立,~,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 *** 《新民主主义论》十一3. 为山止篑成语发音:wéi shān zhǐ kuì成语释义:比喻功败垂成。

成语出处:语出《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4. 心同止水成语发音:xīn rú zhǐ shuǐ成语释义: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同“心如止水”。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诗:“身觉浮云无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但知潇洒疏朝市, 不要崎岖隐姓名。”

成语示例:骨将槁木齐,~净。笔头指金波,座上横玉柄。

唐·李山甫《山中答刘书记寓怀》诗5. 抽薪止沸成语发音:chōu xīn zhǐ fèi成语释义:薪:柴草;沸:沸腾。抽掉锅底下的柴火,使锅里的水不再翻滚。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成语出处: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成语示例:~,剪草除根。(北齐·魏收《为侯景判移梁朝文》)6. 止暴禁非成语发音:zhǐ bào jǐn fēi成语释义:止、禁:罅;暴、非:指种种坏事。

制止种种坏事。成语出处:《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

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7. 以杀止杀成语发音:yǐ shā zhǐ shā成语释义: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成语出处:《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成语示例:盖闻~,圣人之不得已。以暴易暴,悍夫之无所成。

明·刘基《拟连珠》8. 不随以止成语发音:bu shui yi zi成语释义:不跟随别人而半途停止。9. 投膏止火成语发音:tóu gāo zhǐ huǒ成语释义:用油去浇灭火,火反而烧得更旺。

比喻举措失当,适得其反。10. 以刑止刑成语发音:yǐ xíng zhǐ xíng成语释义:犹以刑去刑。

成语出处:《周书·武帝纪下》:“以刑止刑,世轻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

成语示例:不立制度,则未之前闻,故曰~,以杀止杀。《唐律·名例一》11. 流行坎止成语发音:liú xíng kǎn zhǐ成语释义:流:水顺势流;坎:低陷不平。

顺流而行,遇险即止。比喻顺利时出仁,遇挫时退隐。

成语出处:汉·贾谊《鹏鸟赋》:“乘流则逝,得坎则止。纵躯委命,不私与已。”

12. 止戈为武成语发音:zhǐ gē wéi wǔ成语释义: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13. 探观止矣成语发音:tàn guān zhǐ yǐ成语释义: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14. 望门投止成语发音:wàng mén tóu zhǐ成语释义:投止:投宿。

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

成语出处:《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成语示例:你兄弟在外,隐姓埋名,或是找一个地方藏身,或是到处漂泊,~。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15. 扇火止沸成语发音:shàn huǒ zhǐ fèi成语释义:沸:沸腾,指水滚开。用扇风助长火势的办法来停止水沸腾。

比喻采取的办法与希望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16. 举止言谈成语发音:jǔ zhǐ yán tán成语释义: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

指人的外在风度。成语出处:唐·杜牧《罪言》:“山东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见,言语举止,无非叛也,以为事理正当如此,沈酣入骨髓,无以为非者。”

成语示例:那做人的一切~,存心处事,其中讲究,真无穷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一回。)

17. 抽薪止沸成语发音:chōu xīn zhǐ fèi成语释义:薪:柴草;沸:沸腾。抽掉锅底下的柴火,使锅里的水不再翻滚。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成语出处: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成语示例:~,剪草除根。(北齐·魏收《为侯景判移梁朝文》)18. 止谈风月成语发音:zhǐ tán fēng yuè成语释义:止:只,仅。

只谈风、月等景物。隐指莫谈国事。

成语出处:《南史·徐勉传》:“今昔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19. 叹为观止成语发音:tàn wéi guān zhǐ成语释义: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

虽甚盛德,其蔑以加於同感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20. 坎止流行成语发音:kǎn zhǐ liú xíng成语释义:遇坎而止,乘流则行。比喻依据环境的逆顺确定进退行止。

成语出处:语出。

4. 求《古文观止》10篇

1。

齐桓下拜受胙(僖公九年 《左传》)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

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

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

敢不下拜!”下,拜,登,受。2。

阴饴甥对秦伯(僖公十五年 《左传》)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

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纟善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

’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纟善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

’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

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

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3。子鱼论战(僖公二十二年 《左传》)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於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4。寺人披见文公(僖公二十四年 《左传》)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

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

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

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

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

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5。

介之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 《左传》)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6。展喜犒师(僖公二十六年 《左传》)齐孝公伐我北鄙。

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

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

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

’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

齐侯乃还。7。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於晋,且贰於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佚之狐言於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5. 古文观止的名篇名句有哪些

《古文观止》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尚书》是第一部散文集。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二是两汉时代,本期散文进一步发展,《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

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马并俪文体,《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不同凡响。四是唐宋时期。

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时,欧阳修力倡古文,苏氏父子等人互相应和,古文日渐占领文坛。

五是元明清时期。本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

明代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派,反对复古的唐宋派,主张性灵的公安派……,出现了归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上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

其中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韩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欧阳修11篇,苏轼文11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3篇……***222篇。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

衡文标准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当然所谓思想性是以不违背封建正统观念为基准的。选者以古文为正宗,也不排斥马并文收入4篇,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文章中间或末尾,选者有一些夹批或尾批,对初学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帮助;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值得肯定。

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故选入了一些八股气息浓郁的文章。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精彩篇章推荐1.《冯谖客孟尝君》 这是《古文观止》中最引人入胜的一篇。“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门下食客3000,贫困潦倒的冯谖自称“无能”、“无好”,却常常在廊檐下弹着长剑抱怨食无鱼,出无车,家中无人照顾,孟尝君在众人的不平声中满足了他的一切要求,等待奇迹的发生。

果然冯谖自告奋勇去为孟尝君去薛地收债,结果烧了债契空手而归,大惑不解的孟尝君无奈而微愠。宦海浮沉,失势的孟尝君黯然地回到封邑薛地时,百姓扶老携幼相迎于道的感人场面使孟尝君恍然明白冯谖用债契换来了什么。

故事并未结束,在孟尝君的叹服声中,冯谖却深谋远虑地告诉他狡兔有三窟。冯谖奔走各国穿梭外交,不但使孟尝君复位,而且“立宗庙于薛”,永远地留下了退路。

情节之曲折,辞令之巧妙,令人叹服。2.《谏逐客书》 鲁迅先生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这一篇则是李斯最出色的文章。

秦王政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离开咸阳的路上李斯上此书达秦王,秦王看后,派人急驰挽留,可见此书之强大说服力与强烈感染力。李斯针对秦国利益,抓住秦王心理,启发诱导与批评警告并施,言之有情与持之有故齐发,有如长江大河,千帆竞渡,满纸生气勃勃,势不可档,这样的文章为先秦的纵横家们作了一个滞后但完美生动的注脚。

3.《过秦论(上)》 早夭的西汉才子贾谊才20乡岁就写出了轰动一时千古传颂的这篇《过秦论》,此文论证分析秦王朝的过失错误为汉朝帝王提供借鉴,以“过秦”而“规汉”。贾谊精心经营,敛气蓄势,高屋建瓴,一路铺排,时而如小溪潺潺涓涓,时而有大潮波澜壮阔,千折百回,写尽秦国之强大,六国之实力,陈涉之寒微,层层对比,步步为营,在文章最后逼出了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然后戛然而止,将思索留给了汉文帝,也留给了我们。

4.《报任安书》 这封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诉尽了司马迁的委屈、耻辱、悲愤与哀叹,它表达了司马迁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它道出了司马迁接受屈辱的宫刑以发愤作书的苦涩悲壮的心态。它波涌云连,纵横排宕,堪称一篇小《离骚》。

全文铺排淋漓,矫健磊落,笔力真如走蛟龙,挟风雨,气势非凡。前人评价说:“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

识得此书,便识得《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

5.《前出师表》 南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表之英也。”大诗人陆游也感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

如此的赞誉,并非溢美,这篇奏表是诸葛亮走出隆中之后的半生奋斗经历的结晶,展卷捧读,诸葛丞相劳碌勤苦、呕心沥血之情状,声泪齐下,剀切陈辞之形象如在目前,全篇酣畅淋漓、痛切愤激的气势背后,总有一种深沉凝重的真情在流动。有人说《前出师表》“一字一句,都从肺腑流出,不假修饰,而自为文章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