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教授教我如何精读一本书?
读一本小说一般会花多长时间?几个小时,一天,一个月?台湾大学教授王文兴提倡慢读,一年只读一本小说,他讲解了一本5000多字的小说花了半年时间,有人把他的讲解稿整理成书,发行了,而且很受读者的喜欢。这本书叫《九讲》,主要就是王文兴教授对《玩具屋》这本的写作方法、技巧、中心思想的讲解和分析,可以说它是一本教人写作的鉴赏书,也可以说一本教人精读的方法书。
王文兴,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福建人,1939年出生,在台湾长大,是《现代文学》杂志创办人之一,出版有《家变》《十五篇小说》《背海的人》等书。2007年获台湾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9年荣获台湾文艺奖。曾留学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小说创作班,获得硕士学位,在台大主要教授小说课程,提倡精读。所以他用半年时间讲了曼斯菲尔德的《玩具屋》,也就是《九讲》的来源。
《玩具屋》的作者曼斯菲尔德,1888年出生1923年过世,英国人,但因为喜爱俄罗斯文化使她觉得从性格上说自己就是一个俄罗斯人。我最早知道这个作家,是因为徐志摩的一篇文章——《曼殊菲尔》,这是徐志摩听闻曼斯菲尔德过世时写的一篇悼念文章,后来才知道徐志摩是我国作家唯一见过曼斯菲尔德的人,虽然只有一面之缘。曼斯菲尔德是是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是著名的文化女权主义者,他的作品也大多指向女性的生存环境,比如《花园酒会》、《幸福》、《在海湾》等,《玩具屋》也不例外,主要写一群学生之间的交往,描写穷人家的孩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艰难处境。
看《九讲》这本书就像是在老师在给你讲课,有原文展示、中文翻译、有提问讲解、讨论分析,文章中几乎每一个比喻都拨开嚼碎了的分析着,王文兴教授的偶尔提问也非常具有引导性。看完这本书大概就能明白小说该如何构造、遣词造句,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么写等原因。在看《九讲》的过程中印象深刻的就是王教授对太妃糖的描述的讲解,以及两姐妹表情描写的一繁一简,一动一静,还有最后那只黄色的小灯前后呼应以及它的寓意。
比如对太妃糖的讲述,原文是“闪亮黄漆的小门,像一块厚厚的太妃糖。”王教授对这个比喻甚是赞赏,王教授说好的比方就是要形似、要传神。我们可以从对太妃糖的记忆,联想出玩具门的颜色、形状、厚度、亮度等四个要点,所以把门比为太妃糖是个好的比方,同时,最关键是因为太妃糖属于儿童的世界,是儿童熟悉的事物,如果用珠宝来比方,就不属于儿童经验,就不是很好的比方。
再比如文章末尾的那盏黄色的小灯。妹妹艾尔西在整篇文章中一直是沉默寡言、胆小孤僻,用现在的话说是有点自闭症,可是在最后一段,艾尔西不仅有了动作还说了一句话——“她伸出一根手指头,抚弄着姐姐帽子上的羽毛,露出了很少见的笑容。‘我看见那盏小灯了。’她轻声的说。”王教授解析说这一段话有好几层的意思,一是妹妹和以前不同了,为什么呢?因为她高兴开心,高兴地原因就是那盏灯触动了妹妹心灵的美感;二是灯象征着人性的善良,姬采仪愿意把玩具和穷人家的孩子分享的善良,艾尔西单纯无邪的善良;三是灯是美的象征,人不论贫富智愚都可以感受到美。在看的过程中我自己觉得灯可能也有深夜孤灯、惺惺相惜的意味吧,因为姬采仪在家庭里得到的爱比姐姐少,艾尔西也是长久压抑和自卑,所以他们虽然阶层不同,但处境却是相似的。
除了几点印象深刻的讲解外,就是顺着王文兴教授的思路学会了精读,细细品味一本书的精华,怎么去鉴赏和欣赏一本书。
现在是快餐文化,网上时不时的充斥的几天之内读完几本书,但是读完真正体会和掌握的又有多少呢,岂不知快就是慢,慢就是快。所以有的时候还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感悟和体会。《九讲》的封面上写着:“慢读,是一字不漏,字字求解。好的小说像数学一样,字字有用---连标点都有用。”这可能和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如果一直是差不多式就好、不求甚解,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写出逻辑清楚、妙语连珠的文章呢?
看看王兴文教授的《九讲》是怎么做到精读的呢?在每段译文之后,他都要提好几个问题让大家讨论,玩具的颜色、摆放;衣服的配色、人物的语言动作等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用、对下文的行文有什么意义等等。自己以前看小说关注的都是恋情发展、情节扣人心弦,对细节描写、情节安排大多都是匆匆而过。如果不是别人推荐,一定会觉得这本书平淡无奇,看完惊觉是自己粗陋简单,正是外行看热闹,行家看门道。
嚼多不烂,慢就是快,精读、慢读不也是一种阅读和体验方式。好的文章适合我们细水长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中岁月的沉淀和年华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