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词赋

关于如何写好诗词的个人粗浅体会

一、培养兴趣,增加爱好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家,而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诗经到当代诗词,我们的前人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作品,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的海洋。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古典诗词严格的平仄韵律,给初习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作为炎黄子孙,又是田园诗祖陶渊明的乡人,更有责任和义务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弘扬和继承中国古典诗词这一国粹的行列中来。要以这种精神为动力,培养兴趣,增添爱好,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讴歌伟大的时代,咏颂祖国的大好山河。

二、学会欣赏、打好基础

写诗难,欣赏诗词同样难。欣赏诗词,是写好诗词的第一道门坎。欣赏和写作诗词,能够寄托情志,交流情感,充实精神生活,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欣赏古典诗词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文化修养。一首作品如何欣赏呢?首先,要反复吟诵,慢咽细嚼,弄清它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很多诗词有它的特定背景,如毛主席《七律.长征》,它的背景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经贵州、云南等11个省,历时一年,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于一九三五年十月终于胜利地到达了目的地,与陕北红军会合。这首诗正是这一大进军的光辉写照和热情歌颂。只有充分明确它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出这首诗的内涵,这是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出典范。

其次,要弄清它的艺术特点,宋.柳永的代表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离别之恨和羁族之愁。其艺术特点是以含蓄、娓婉的手法,上片着重写景,下片着重抒情。但上下片又意脉清晰,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情景交融,充分展现了游子思乡的凄苦心情,写思乡而又不得归的苦闷,真切动人,使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其三,要弄清所咏颂的中心。每首诗词,都有它所咏颂的中心和主题,作者在作品中所言何事,所咏何物。把握了主旨,才能通揽全篇。

三、多读勤写,掌握技艺

学写诗词,必须多读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读的书包括哲学、政治、历史、地理、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等,还要作一些笔记,把它分门别类,积累材料,随时可供参考。

学写诗词,除了多读书外,还要坚持多写、勤写,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岸上读熟了游泳的所有要领,可是一到水里,还是不会游泳一样,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收效。有的诗友会说,哪有那么多的东西可写呢?其实不然,对初学者来说,应采取一事一叙(议)的方法,就像主妇做家务一样见事做事,我们学写诗就要见事写事好了。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去写,就地取材,多读勤写,才有提高。

如何掌握写作技巧?我认为,诗词有诗词的专用语言,所谓技巧,就是熟悉它的语言,掌握它的语言,按平仄韵律写诗,按词谱填词。一首诗,若不用它的语言,很容易成为口号,一首词若不用它的语言,它就很容易成为白话。口号和白话不叫诗词。例如:“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又如:“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惊破了空山的寂静,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这两首都是咏山的词,因为前首灵活运用了古典诗词语言技巧,它就很有韵味,叫人难以忘怀,而后一首则成了白话。

四、勤观细察,积累素材

我们写诗词,离不开勤观细察。一首作品,取什么材,是写事写景,还是写人写物。写事是写什么事,怎么表达作者的看法;写人,又是怎么描写人物的外观形象和内心活动;写物。物与物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写景,它发生在哪个时段(季节),与周围环境如何衬托等等,都必须经过作者认真仔细的构思和观察。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从这两句诗来看,作者对刚出水的小荷观察得非常细致,完全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成为千古名句。又如“珠江三尺雪,月来泛寒光”,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蛮有诗意,但仔细一想就不对劲了。珠江在我国南方的广东,它从何而来的雪呢?这是作者失察了。严重脱离实际,就像我们星子戏唱脱了板,结果全无,闹笑话了。在二000年,我应某杂志社《专家论作诗》栏目写的二首七绝,作了简明的回答。其一“欲作诗词意境开,为寻腹稿久徘徊。闭门难遣生花句,妙语都从实践来”。其二“熟读诗书铁锁开,平时积累少徘徊。勤观细察真情在,自有神工笔底来”。

五、不厌其改,推敲提高

如何提高诗词的质量,古人云:“好诗改百遍”。俗话又说:“乖孩子是哄出来的,好诗词是改出来的”,可见改诗对提高诗的质量尤其重要。每一首作品,先应反复推敲,然后请别人提高,不要怕别人指出不足之处,不要怕丑。在这方面,我是有过深刻的体会。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写了一首《七绝.初夏》“杏卸残装藕叶青,西风瘦柳夜啼莺。桃花流水同春去,听取新蝉报夏声。”写完后自我感觉良好,后给一个网名叫静夜诗语的人看,半天不说话,我就急了,问她怎么样,她摇摇头说“句子很美,诗味也足,总的来说不及格”。接着就指出了这首诗致命的缺点,因为红杏在二月开花,杏卸残装,藕叶还未长出,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应改为李卸残装藕叶青为妥。这一改就符合客观了,整首诗就活了。真是一字之师,终生难忘啊!

再是推敲提高的问题,诗词是语言艺术,深刻的思想,充沛的感情,新颖的构思,需要善于运用优美、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所以作者遣词造句必须反复琢磨,反复推敲。贾岛“推敲”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值得我们借鉴。杜甫曾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苏轼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卢延让说:“吟妥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见古人是何等重视对每个字的推敲,也就是“炼字”,字炼得好,一字传神,境界全出,诗也就活了。

六、相得益彰,功在诗外

首先要充实生活,学会做人。人到中年以后,打拼的时代基本过去,业余时间相对较多,有些人把时间用在打牌、酗酒上去了,终日嬉游,无所适从,奉劝这些同志不如写点诗词,作为一种调节和享受,一种休息和解脱,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家庭和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其次通过诗词创作可以调节情绪,修身养性。当创作出一篇满意的诗词作品时,往往使人心旷神怡,兴奋不止,久久地沉浸在美的感受之中。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人的情绪便是自己疾病的良医”。在写作诗词的过程中,专心致志,凝神静气,忘却烦恼和忧愁,这对我们无疑是一种精神享受。我的一个南昌朋友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说他写的每一首诗词都记载着一个故事,每每读来,当时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浮现,叫人感慨万千,那些浮燥的情绪,一下子烟消云散,使人心平气和,事实确是如此,于我心有同感焉。

再次写诗可以健脑强身,益寿延年。我国自古有“寿从笔端来”的说法。为什么老年人的记忆力不如年轻人强呢?主要变化在脑细胞数量比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减少15%,脑的重量减轻8-9%,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0%左右,从医学角度来看,预防衰老,防止“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老年人一定要多用脑,勤用脑,使有潜力的脑细胞活动起来,代替已失去功能的脑细胞。我们作诗填词,主要就是用脑。同时在写字时,能使肌肉关节得到锻炼,从而使心率均匀,血压平稳,呼吸顺畅,内脏各器官的功能也得到调整,使新陈代谢旺盛,反应灵敏,抵抗力增强,对于某些疾病往往能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在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