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纠正阅读取向说起

从纠正阅读取向说起

?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一书中指出: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很大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问题往往根源于教师的文本解读。而进行阅读教学,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关键。他认为,许多语文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不合适的解读方式,导致解读的偏差或错误。

? 那么,合适的文本解读又是怎样的,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第一,阅读取向常态,也就是像正常人(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的人)那样来读一个作品。

? 第二,阅读方法要契合这种文章体式本身的要求,这种体式的文章要读什么呢?读哪些地方呢?要合法,要有理有据。

? 从以上两个特征可以判断,合适的文本解读首先要有合适的阅读取向。何为阅读取向?

阅读取向是阅读目的、任务的转换,但与目的、任务不等同,它可以成为一种阅读态度、阅读习惯而相对独立,甚至成为一种阅读的观念。

? 阅读取向又分为常态、异态、变态。常态就是在正常的情况下读者通常的阅读取向,或具有较高阅读能力的读者们一致采取的阅读取向。异态就是基于合理的目的,任务,而采取的与通常不一致的阅读取向。

? 变态就是扭曲的阅读取向。基于某种错误的观念,而采取的一种奇特的阅读取向,有意或习惯性地曲解文本。比如“为阅读而阅读”,“为学习阅读而学习阅读”,甚至“为语文考试”(为答阅读测试题)而学习阅读,往往导致变态的阅读取向。

? 王荣生先生指出:变态的阅读取向是学习阅读的最大陷阱。

? 反思自己这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从阅读取向的角度讲,我的阅读取向应该说绝大多数时候有变态的阅读取向的痕迹,尤其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很难把自己当做一个正常的读者身份去阅读,去理解。而往往是将自己当成一名语文老师,当成一个面对考试和升学的语文老师去阅读,这样就带着很大的功利性、目的性,的的确确有时候就是为了让学生提高各种考试技巧和能力而学习阅读。

王教授告诉我们,如果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语文老师,很容易堕入“语文教师备课”这种特殊的阅读取向中,也就是语文教师以往形成的集体性的阅读取向,说明白一点,就是陷入微变态的阅读取向之中。

? 因此,要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进行合适的文本解读,首先要纠正自身“微变态”的阅读取向。如何由“变态”到“常态”,这需要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因为长期的固化思维导致了我们一时还很难跳出“语文老师”的读者身份,但是我想只要有了这种建立常态阅读取向的意识,当我们再次拿起语文课本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就会轻松多了, 这种“裸读”的方式,让我们自然地融入阅读之中,自然地依据文本的体式去阅读,而不是附带着考试的功利思维或教参的无形影响去走进文本。

? 当然,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更加清晰地梳理出自身在阅读过程中,哪些地方很容易明白, 哪些地方还读不懂,而哪些连教师都弄不明白的地方或许一定是课文最紧要的地方,也就是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读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恰恰就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也就是某一特定文本的特质所在之处,即学生与课文的链接点,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内容。

? 自然,常态的阅读取向一定是兼顾文本体式的阅读, 即把小说当小说读,把散文当散文读,把诗歌当诗歌读,它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能力。这种学习是长远的,持久的,不断向前的。

? 在书中,王荣生教授并没有否定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而是指出更多的情况是语文教师许多语文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不合适的解读方式,导致解读的偏差或错误。而导致这种偏差错误的原因是与“微变态”的阅读取向分不开的。

因此,笔者认为要进行合适的文本解读,首先应该来反思或纠正一下我们的阅读取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