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风雄奇飘逸,杜甫的诗风特点是什么?
杜甫的诗风特点是现实主义,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留下1400多首描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的诗词巨作,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江山不幸诗家幸,战争和苦难,往往催生伟大的诗篇和伟大的诗人。
公元757年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亲授杜甫左拾遗职位,故世称杜甫为“杜拾遗”。然而,拥有一官半职的杜甫,并没有因此感觉心安,相反,当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后,百感交集,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表现出杜甫的爱国之情。当国家之殇、生民之苦与个人之痛联结在一起,才有了杜甫这感人肺腑的千古名诗。
公元759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大战于邺城,今河南安阳,结果唐军大败。此时,杜甫正从洛阳探亲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此时,长安虽已收复,安史之乱却还在继续,大唐早已不复开元盛世的繁荣。至于杜甫,他年近半百,体弱多病,对仕途已然绝望。
公元770年冬,在洞庭湖一叶风雨飘摇的小船上,杜甫写下人生的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后,溘然长逝,时年五十九岁。“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哪怕到了人生终点,杜甫仍然忧国忧民,心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