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刘莉娜短篇集《曲终人散》

贴吧里有,好像不全的说

一朵花里见天堂

刘莉娜?

新生报到的那天,师大十舍302室的狭小的空间被撑得满满的,桌椅们,行李们,爸爸妈妈们以及我们,乱哄哄的场面一如九月潮热的空气.那是一个八人间,而现在到了七个人,只有我对面的床铺兀自空着,床板上贴着的名条上端端正正地写着:刘莉娜.

好像就是新概念一等奖的那个刘莉娜呢.室友说.

姗姗来迟者,高人也.猛然想起高中时候的一句玩笑话.

彼高人终于在大家都放弃等待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个头小小的女孩子,有着蜷曲的短发和一双清亮的眼睛.她一蹦一蹦地跑了进来,胸前挂着的藏饰响发出口丁口丁口当口当的金属碰击声.整个人就如同她的文字一样,纯美灵动,又很特别.

记忆中的时刻仿佛已经是黄昏,夏末的斜阳在她的身后,留下了一个金灿灿的背景.

我叫刘莉娜,茉莉的莉.她笑起来非常可爱,嘴角微微上扬,弯弯的唇线像是柔和的波浪.

就这样,我在新千年的第一个九月的金色阳光里,收获了一朵婀娜的茉莉花.

然而,这也让我们为之付出了"代价".因为没过多久,我们便"惊悚"地发现,自己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成为她作品的一部分,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虽然,对于一个中文系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事情应该司空见惯,可是真正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却不免有些莫名惊诧了.

我写文章,百分之八十是真人真事,甚至更多.她说.生活给了我太丰厚的馈赠,俯拾皆是文章啊,又何必虚构呢.

就好像你的《风里密码》么?我问.

她呵呵地笑了:我总是想,有很多事情,当时是那样深深地感动过你,可是,时间一旦过去,感动也会慢慢过去,那是多么可惜啊.我不会再是十七岁的我,我不会再做十七岁的时候做过的事情.所以,我写文章,只不过想把那些感动,那些事情记录下来,等到很多很多年以后,我还能记得,十七岁的我曾经这样的生活过,不是很美么?

我似乎是明白了为什么眼前的这个女孩能写出这样干净而温暖的文字.文艺理论中有条经典的原理大概是这样讲的:只有超功利的创作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艺术.这是我最初一本正经地把她跟艺术关联起来的理由.

记得有人问过她擅长写什么体裁.小说化的散文和散文化的小说.她脱口而出,神情中带着一股孩子气的得意.

其实,体裁对她并不重要,在她提笔的那一刻,实在是得其意而忘其形的,抑或这样的忘形才是她的形式.

我喜欢听凭感情流淌,而不去节制它.你知道,你的感情是美好的,你是被它深深感动的,你的文字也一定是美好的,别人也一定会为它深深感动.写作就好像是交谈,对着那个正在倾听的人说出一切美好,一切忧伤,一切感悟,一切的一切.你知道,她是不会拒绝的.很舒服很愉悦的感觉.她总是这样说着.

就像一朵花儿,为一个懂得欣赏她的人绽放,不吝惜一丝一毫的色彩和芬芳.我也总是这样想着.

她曾经滔滔不绝地向我形容她家楼下人家种的黄瓜藤儿是怎样爬上了她家的窗台,怎样缠绕在纱窗的网线间,开出黄色的小花.她伸出手,修长的手指像花骨朵儿一样收拢,再像花瓣一样一点一点舒展开来.

你看,它就是这样开的,那天早上我起床的时候,它就这样开了.然后她笑了起来,是不是很神奇?

于是我猜想,这朵花儿,是一定会开在她的某一篇作品里面的,因为她说过她喜欢所有美丽的东西,喜欢收藏生活里的每一份惊喜.

也许在有些人的眼里,她是一个不太爱守规矩的孩子.太阳好的时候,她就像一只猫咪一样窝在寝室的阳台上,泡上一杯香郁的咖啡,抱一本书或者支上她的油画架.她是不舍得把这样温暖的阳光锁在教室的窗外,锁在枯燥的课本里的.有的时候,她会花上一个下午在马路上闲逛,钻进路边那些不起眼的小店里,从颜色款式各异的服装和饰品里面淘洗出一两件最别致最可爱的东西来.然后兴高采烈地一样一样地摆到我的面前.

那真的都是些非常可人的宝贝.蚕茧做成的小老虎,泥巴捏的夸张的人偶,粗木的相框和古旧的西洋画片,以及一件件有着别样风情的衣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一个十字架形的项链坠子,却做成四瓣花朵模样,那就该是她的东西,连最虔诚的向往都是活泼泼地美丽着的.而这些宝贝原本都各自安静地躺在各自的角落里,放任那些如我一般粗心的路人,一次又一次地将它们错过.她的文章也是这样,总能替你拾起一些不经意间失落的东西.

可是,我还是忍不住要数落她的,你不应该这样由着自己的性子啊.

我只是不愿意勉强自己罢了.我更愿意用我的心来体会生活,感受艺术.她是在反驳吧,但脸上分明带着笑意.即便我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那些上古音,象征主义,稷下学派,心还是在外面的.

她是不能忍受像做数学题一样,满怀理性地把艺术摆来弄去的.她是要融化在艺术里面的.她是对的.我就很愿意看她的论文,理论的色彩很淡,可是每一句话都是肺腑之言,都是真正的知者语.功课她总是应付自如的,因为,她就是艺术,别人的研究对象是她生活的本体.

生活是一支饱蘸颜料的笔,在她的画纸上开出的花.我常常羡慕她可以如此快乐地享受身边的一切,仿佛那些都是上天的慷慨馈赠.

她却并不同意我:阳光落到花瓣上都会投下阴影,生活其实是很无奈的,所以我总是试图写一些纯洁的东西,温暖的感情或者澄清的风景,它们都美.70年代以后的作家或写手大多数愿意渲染颓败与凋零,他们写的是"真世界",然而我却是愿意写"好世界"的.

我有些惭愧,为的是我把身边的这个女孩子看简单了.她只是太过于珍视这一切的所有.她知道自己生来就应该是自由而美好的,像一朵花儿绽放在满天阳光里面那样自由而美好,所以不能够把自己的花瓣蜷缩在花苞里,暗自叹息的.即使她承认生活或许并不是像她所希望的那样美好的,好比"阳光落到花瓣上都会投下阴影",但她还是要满怀感恩地绽放,至少阳光是毫无保留地照射在她的身上的.

写着写着便不由得想到了布莱克的诗句:"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一手掌握无限大,永恒不比片刻长."

"一朵花里见天堂"——那是我的亲爱的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