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选自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作者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他一生著有诗篇九百多篇,其中存词六百多首,诗作以爱国诗篇为主。而《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一首反映农家田园风光的小令,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抗金的战乱年代,此时的他已经四十三岁,这是他被贬江西上饶带湖时所作,诗人借此来表达对这种宁静、安定、和谐的农家生活的向往与渴望之情。
文本解读
1、《清平乐·村居》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第一首词,对词的特点如词牌名,词的长短句的形式,及内容上分上、下两阕(或上下两篇)等都比较陌生,所以在学习中要做适当点拨。
2、诗人用白描的方式,朴素的叙事手法为我们描绘了宁静、自在的农家生活,学生可通过注释、联系上下诗句,多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本的内容。
3、与辛弃疾的其他诗词比较起来,这类词的内容是少见的,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的词呢?值得学生们走进辛弃疾,进一步了解这位铁血英雄。
4、这首小令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宁静和谐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写人,写景,甚至写整幅画面来进行有指导性的写作训练。
5、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大词人,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他的一生更是爱国的一生,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的辛弃疾,从而走进辛弃疾。
设计思路
全文围绕一个“喜”字,表达了词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我以此为突破口,展开讨论性的学习,并在读中感悟诗中的美景,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整首词的画面美;
同时通过抓重点词句,如“醉”、“相媚好”、“卧”、“剥”,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并根据这对老夫妇谈论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丰富的表达;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如:正音读,韵脚读,感悟读等,为背诵做好铺垫,从提示语背诵到提示语完全消失,最后学生完全背诵这幅画面;
这样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借助图片,想象画面,感悟文本,描绘画面。写人时,抓动作、心理描写等方式来写,写景时,注意写作时的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
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们拓展了辛弃疾其他类型的一些诗句,走进辛弃疾,感悟诗情,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南宋统一的期待;最后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词回家了。
教学目标
紧紧围绕一个“喜”字,抓诗眼,理解词的主要内容;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在想象画面中,进行口语表达,背诵全诗;
拓展延伸辛弃疾的爱国诗篇,进一步增进辛弃疾对收复旧河山,南宋统一的向往。
教学重点
抓诗眼“喜”,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学生能进行想象表达。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结合背景,充分感悟辛弃疾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国家统一的悲痛之情。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 对话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设计
直接导入,解诗题
师:诗言志,歌咏言,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诗人内心思想的抒发和表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 》。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题目?
师: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清平乐(学生答),题目是:村居(学生答),通过诗题和你的预习,能告诉大家这是一首写(农家生活)的小令。(板书:农家生活)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的导入,根据学生年段特征,在读词中,巩固词的基本知识,学以致用。
一读古诗:正音,读出韵味
正音读(指名两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了解学情,很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适时调整课堂策略,做到有的放矢。
2、指导书写:
“剥”(写法指导:假水字;拼音指导:多音字)
[设计意图]在本课要求写的四个字中,“剥”下的的假水字是需要学生关注的细节之处,同时使学生理解读“bo”时它的含义。
3、节奏读
师:孩子们,词来源于配乐的歌词,因此被称为“曲子词”,合着音乐就能唱,所以有一定的韵律在其中,这首词押什么韵:
师:先来看看上片。
上阙的韵脚是:ao(学生),是平声韵,还是仄声韵;
师:仄声韵要读的声音响亮而短促,请同学来读(2名),齐读;
下阙的韵脚是:ong(学生)是什么韵?
师:平声韵声音延长,会很美,谁愿意试试(2名)?齐读
师:一起读(教师带上手势引导)
[设计意图]根据韵脚,读出诗词的韵律,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进一步的正确、流利、有节奏的读好诗词,较之第一步正确读,更上一个台阶。
二读古诗,找诗眼,明诗意
1、读古诗,找诗眼
师:面对眼前之景,辛弃疾不由得动了情,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汇报:欢喜的、开心的、快乐的、自由自在、向往
师:若说文中的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心情,你觉得是哪个字?
学生:“喜”,说说你的理由(分析的很有道理,板书:喜)
(预设:若学生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可做适当的引导)
[设计意图]总体感知文本的内容,聚焦文眼,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根据线索去学习,学生的条理会更加清晰。
2、紧扣“喜”字,明诗意
师:请你借助注释,再读古诗,和同桌交流交流,想一想词人因什么而十分欢喜,你从哪一句读明白的?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学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说说你的理由)这是一座什么样的茅草屋?什么样的溪水?什么样的草地?
师:这是词人眼前看到的美景(板书:景:茅檐? 溪水 青草)
师:多美呀,谁美美的读一读?(评价)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诗人还因什么而喜?
学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怎么说?
师:翁媪:老夫妇? 吴音:吴地的方言
师:随文字理识字识字认识“媚”(PPT)
师:仔细观察他们聊天时的神态,用家乡的方言相互逗着趣。
师:这样的聊天方式让你觉得怎么样?
师:你平时都会用哪些铜川方言和别人逗趣。(指名2名)
举例:
师:真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你能读出这种亲切感。(指名2名)
师:一起来读
师:这是诗人画面中的人,板书:人:翁媪 相媚好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我剥莲蓬。
师:诗人还因什么而喜呢?
学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我剥莲蓬。
师:说说看
预设1:他的儿子特别能干,作者因此而喜;
师:你能想象他们当时的样子吗?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动作,语言)
学生汇报:(注意评价)
预设2:小儿子趴在地上剥莲蓬,看起来很可爱,作者因此而喜;
师:解释“亡赖”,可不是我们现在的无赖,指什么啊?(顽皮,可爱)
师:“最喜小儿亡赖,溪头我剥莲蓬。”你从哪个字能看出他的调皮、可爱啊?
预设1:卧,让我感受到他非常的惬意;(神态)
预设2:剥,小手剥着莲蓬多可爱啊!(动作)
多美的画面啊,谁来读读下阙。
小结:所以作者诗中所写的人还有:板书
质疑:孩子们,现在想想,这两位老人家真的只是喝醉酒吗?这个醉还可能是什么?他们会说什么?(对话练习,指名练答)
预设学生:陶醉,沉醉
第一组:
老翁(? )说:
老妇(? )说:
第二组:
老翁( )说:
老妇( )答道:
小结语:短短四十六字的小令,你们竟读出了如此丰富的画面,真叫人惊叹,相信再读又是另一番体味。(齐读)
[设计意图]根据文眼,理解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一个中心问题,贯穿整首词的学习,学生借助注释,阅读文本,交流思想,想象表达,对话表达,从而锻炼了想象力,提高了表达历,轻松理解词的内容,也为更深层次的情感把我做好了铺垫。
三背古诗,想画面,写画面
1、师:这样你能读吗?
2、师:这样你还能读吗?
3、师:这样你还敢读吗?
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此美的画面,真想时间一直停留于此,那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意象的把握,层层深入的读,进而背诵这首词;积累优秀的语言文字,感受学词人用词的精准。
4、写画面:
那就让我们带着想象,试着用你的文字将它描绘出来吧。你可以选择其中的景物来写,写的时候注意写作顺序,是由远及近,还是由近及远的写?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人物来写,就像你刚才表达的那样(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这样人物会更加饱满),突出人物的特点。你可以更高的要求,将整篇词中画面都描绘出来,我相信你绝对有这样的能力。(评价)
[设计意图]学习诗词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带着学生想象画面,没有想象,你无法将这短短四十六字的小令理解透彻,感悟明白。因此通过想象画面,借助画面,有顺序的表达,抓人物特点描写,既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走进作者,情感升华
(1)拓展诗篇,走进作者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辛弃疾的小令,然而你知道吗?辛弃疾的一生作诗词九百多首,六百多首都是词,当你读到他的爱国诗: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
一直生活在金国统治区的辛弃疾,从小就有一颗爱国之心,他写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
他的很多哲理诗,也引起了后人无尽的思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
六十三岁的他,此时报国无门,回想这一生,他写道: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只是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是怎样的滋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
(2)然而,当你再读《村居》时,你是否对他又有新的认识呢?
是啊,此时你品出了他的失落,遗憾与伤心。
结语:让我们伴随美妙的音乐,把这首《清平乐·村居》吟给他听。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下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展示,引导读辛弃疾的词,升华这首词的主题思想,增强了学生对辛弃疾的了解,对他诗词的喜爱,延伸阅读。
板书设计
5、《清平乐·村居》
喜 ——————悲 ?
? 景:茅檐? 溪水? 青草
农家生活图
人: 翁媪 外貌 ?
大儿 动作
中儿
小儿 ? 神态
[设计意图]板书“农家生活图”,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诗词的内容;词人也是因此而“喜”,“喜”字便成为了贯穿全文的词眼,统领全文的学习;通过板书这首词的主要意象,为背诵做好了铺垫;在理解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表达,进行有效的写法指导;经过情感的升华,提炼出“向往”二字,整个板书旨在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