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庐山的宗教文化和诗词古韵有哪些?

在与龙首崖隔涧相望的地方,有一个高峰矗立,似巨舰昂首,人们称它为铁船峰,俗称“桅杆石”。

相传,东晋大将军王敦,军事大权在握,欲篡夺帝位。一天,王敦在建康邀请道教祖师许逊和他的随从等人,***同饮酒作乐。席间,王敦让人给他释梦。

王敦说他昨晚梦一木破天,问是否吉祥?

许逊等人知其用心,便释说:“木上破天,乃未字,公欲用刀兵,不可轻举妄动。”

王敦听后不悦,暗起杀心。许逊等人也已料到,遂乘船逃走。船行至江中,王敦果然派兵追来,幸好许逊学有法术,呼来二龙挟船并飞,并告诫众人紧闭双目,不得窥视。

当船飞临庐山紫霄峰上空时,云雾迷漫,船底擦着树梢沙沙作响。此时,船上的人感到奇怪,就偷偷去看个究竟。看到有人偷窥,二龙突然离去,船随即坠于紫霄峰下的石门洞旁,而化为铁船峰。

虽然这个传说,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但它却给铁船峰这一景观增加了传奇色彩,使铁船峰更加扬名天下。

在东晋,佛教的净土宗也在庐山诞生了。慧远于381年奉东晋名僧道安之命,沿襄阳、荆州东下,来到庐山宣扬佛法,时年47岁。后来,于384年在庐山创建东林寺,自此一住30余年,直到离开人世。

东林寺坐落于庐山西麓,椽摩栋接,丹辉碧映,“规模宏远,足称万僧之居”,是我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再加上庐山沟壑纵横,云雾缭绕,绿树掩映,曲径通幽。

这山水和建筑相呼应的场景,在慧远心中形成了一个奇幻的境界。慧远善诗会文,在庐山的漫长的岁月中,他留下了许多作品,后来仅存《庐山东林杂诗》、《庐山记》等。

慧远题咏庐山的诗,是后来保存下来有关庐山的诗篇中最早的作品。其中,有一首五言诗《游庐山》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全诗道: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熟是腾飞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东林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景物优美。群山环抱,溪水回流的东林寺,寺南翠屏千仞,寺前一泓清流虎溪迂回向西而去,溪上跨着一座石砌拱桥,这就是我国文化史上传为佳话的“虎溪三笑”故事发生的地方虎溪桥。

据传,慧远和尚来东林寺后,“影不出山,迹不出俗”,一心修行,连送客也未曾过虎溪桥,若是过了桥,山上的神虎就要吼叫。

一天,慧远送陶渊明与陆修静,三人携手边走边谈,越谈越开心,不觉过了石桥,谁知没走几步,山上的神虎便吼叫不止。他们这才恍然大悟,三人相视仰天大笑,惜别分手。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文苑佳话“虎溪三笑”。

过了虎溪桥,北行约百余米为第一道山门,门墙书有“秀辑庐峰”4个篆体大字,山门上竖挂着“晋建东林寺”石刻。

跨进第一道山门有一条南北伸展的石砌甬道,甬道东侧屹立着一棵苍劲挺拔,形如圆盖的罗汉松,其旁立着刻有“护法殿”,正中盘坐的大肚弥勒佛。

由此再往里走,可见一排正殿。其中究其精巧壮观者首推“神运宝殿”,它殿堂高大,精雕细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殿内有一口神话传说中出木建寺的“出木池”。据传,神运宝殿就是用出木池中涌出的良木建造而成的。

神运殿西侧是接待室,东面是三知堂。与三笑堂毗连的为“十八高贤”影堂,是慧远与***修净土的18位佛教徒结白莲社诵经的地方,故亦称“念佛堂”。

堂内西壁嵌有刘程之、雷次示、高僧慧远、梵僧佛驮跋陀罗等“十八高贤”石刻像。雕塑精细,形象逼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在十八高贤影堂和神运殿后有两口水泉。一口叫聪明泉,是慧远与其好友殷仲堪经常一起研究《易经》,盘教谈天的地方。

另一口是在文殊阁下墙根处的古龙泉,相传为慧远和尚举杖扣地而成的水泉,后因其弟子慧安为计时立芙蓉12叶于泉水中,据波转定12个时辰,故亦称莲花漏。

东林寺西的山丘上,还有东方佛教“净土宗”的始祖慧远墓塔荔枝塔。

庐山文殊台也是始建于东晋。文殊台下有石突出,象角如虚凌霄,叫“凌霄石”。上面建有一亭,号“老母亭”,因为庐山民间又叫黎山,说是黎山老母修行的地方。此亭,也称聚仙亭。

文殊台倚于天池山的西边,临壑而建,顶端平面呈半月形,左旁垒有上台石阶,沿台石叠护栏,下有石室五楹。据说文殊台是后人为了表示对文殊以其双手插石成天池的纪念,而专门立台供“文殊菩萨”像予以纪念。

又传文殊骑着青狮空临俯见此山秀丽,惊喜之余不慎跌下,臀部落地印一半月痕迹,文殊随即就地朝天拜日,后人按照印痕围砌了一石台,故也称拜日台。

文殊台的周围环境雅致,树木茂盛,令人产生“不登此台,不穷此胜”之慨。若是登临顶端,眼前峰峦耸立,田畴锦绣,远处青山在望,平地渺渺,仰观白云蓝天,泛媚雅然。俯视翠谷清涧,深深幽幽,富有野趣。

随着时间的流逝,庐山的美景渐渐被人们所熟悉,在东晋,庐山的美景开始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创作中。

东晋时期,文学界一改过去为宣扬儒学政教而强寓训勉的面貌,开始去追求美的载体,美的源泉,美的情怀。由于这神演变,“峻伟诡特”的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

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人谢灵运。他出身于东晋最显赫的士族家庭。当时,诗坛还处在“庄老击退,而山水方滋”的阶段。

寻觅山魂水魄及其雄浑深厚的底蕴,以抒发崇尚自然的文化情感,是当时文人极为困惑和迫切追求与探索的难题。谢灵运正于此时来到了庐山。

好山泽之游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脉了《登庐山绝顶望诸顺》一诗:

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巳绝。峦珑有合沓,往来元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霜雪。

在诗中,谢灵运对庐山自然山水的高度敏感和刻画再造,使之成为精美的诗歌意象,自然与时节的变幻,同时也展现了他外在平静和内在的不平静,融合一体的绝盼。

正是这种既富于对自然山水的兴趣,又强烈地显露人生精神的融合,使山水诗有了灵魂,有了生命,有了活力,有了高品位的蕴涵,才使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也因此,庐山成为这个诗歌流派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也选择庐山作为自己的归隐之地。

365年,陶渊明诞生于庐山脚下,他少年丧父,家境贫寒。陶渊明后虽五进仕门,却都因“有志不获聘”,官场与自己淳真的禀性不相融,自己又难以曲意奉迎。

从他的“云无意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中就可以看出,陶渊明一直眷恋着庐山的奇峰异水,最终他还是离开了仕门,择庐山而隐。

陶渊明归隐处,即后来星子县白麓乡的玉京山麓磨盘岭附近。这里背依庐山,面向鄱阳湖。既可赏群峰嵯峨,又能观平湖浩渺,有良田可劳作,通舟楫之便利。

陶渊明在此得到身心的放松。从他的诗作《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中反映出他的心情是那样潇洒,那么豪放不羁,令人尊崇!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庐山由此为田园诗的诞生地。

然而,陶渊明虽然写过许多关于庐山的诗,却没有一回写下“庐山”两字。他对庐山似乎十分苛刻,只是用“南山”、“南岳”、“南阜”和“西山”等代称庐山。这大概和当时人们对庐山的称呼有关。

410年,晋安郡长史殷景仁来浔阳,与陶渊明为邻。陶渊明当时居于浔阳城内,正因为他居于浔阳城内,才容易按照此城里人的习惯,称庐山为“南山”,也才会信口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

陶渊明诗中的庐山其他“南岳”、“南阜”和“西山”称呼大概也和南山相仿。但不管如何,在陶渊明的诗中只字未提庐山,这令后来生活在庐山的人们感到一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