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学”是什么意思?2.有关修身比治学更重要的诗

1,做学问;钻研,研究学问。例如治学严谨。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 郑君 治学,盖用 胡适 之法,往往恃孤本秘籍,为惊人之具。” 马南邨 《燕山夜话·广阳学派》:“如果与 黄宗羲 、 顾炎武 、 王夫之 等人相比,那么, 刘献廷 治学的范围更加宽广,目的性更加明确,更加讲究实用。”

2,唐元稹《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

才出于学,器出于养。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谨信”、“仁爱”,然后“学文”,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仁、义、礼、智、信”被称作中华伦理的“五常”,儒家倡导“仁、义、礼、信”旨在修德。走进《论语》,你会发现,修德之道无处不在。如“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论语》还告诫我们,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宽、信、敏、惠),乃人之“五德”。至于修智,《论语》不仅指明了学习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正确态度和“举一隅”而“三隅反”(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更阐明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孔子说过,即使“诵诗三百”,不能用于实践(“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又有何用(“虽多,亦奚以为”)?所以他主张读书人要做“躬行君子”。他还教导读书人,知识面不要狭窄,要广博,提出“游于艺”(就是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