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灯的诗句加解析
1.描写放河灯的句子
1、盏盏河灯漂过去了。漂走了古战场上的厮杀声,漂走了老船工沉抑苍凉的凌河号子,漂走了河岸古城一段远古的风情。一盏盏河灯漂来了,漂来了辽西老少爷们、女人们的一张张笑脸,漂来了贵客友人对这人间绝景的称赞,漂来了闾山凌水的祥和、安宁和美好的未来。
2、到北关大凌河放河灯,是义县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每年的七月十五麻姑节,当晚,河岸上人山人海,一盏、两盏、十盏、百盏……数不清的河灯疏疏密密、浩浩茫茫地在大凌河上漂荡着。碧波托着粉色的河灯,红色的烛光映照着碧水,天上的星星在水中闪烁着,水中的河灯和天上的星星相互交织着,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水中,只有一条天地银河缓慢地涌动着……
2.与月圆放河灯有关的诗句《褚叔豪赴山阴和靖祠长》
年代: 宋 作者: 戴表元
此老真迂阔,白头方出山。
一灯河洛后,千础剡湖间。
讲鼓惊云动,书船载月间。
可无容席地,容我了跻攀。
《望海楼晚景五绝》
宋 苏轼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相顾雪成堆。従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喧笑语中。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欹侧鬓如蓬。
3.描写“放河灯”的句子有哪些1、渐渐的~有的河灯走的快~有的河灯走的慢~河灯便不再排队而行~而是潇潇洒洒地散开在河面上~就把刚刚还是漆黑的河变成了五颜六色的河~这黄河当然就不是黄河或是黑河了~就是一条明明暗暗的五颜六色的河。河灯幽幽闪闪~在河面上静静漂移~犹如一颗一颗灵魂闪烁出祈盼之光。
2、亲水甬道幽径~我踽踽独行。水~触手可及~视野开阔。河灯在这里星星点点~荷花灿灿。也有些河灯被拦阻在弯道里或草丛中~三三两两、挤挤挨挨~但更多的荷花则是一往情深的顺流直下~我顺遂河灯荷花流行的方向一路追寻。
3、盏盏河灯漂过去了。漂走了古战场上的厮杀声~漂走了老船工沉抑苍凉的凌河号子~漂走了河岸古城一段远古的风情。一盏盏河灯漂来了~漂来了辽西老少爷们、女人们的一张张笑脸~漂来了贵客友人对这人间绝景的称赞~漂来了闾山凌水的祥和、安宁和美好的未来。
4、河灯、荷花~灯火揺曳~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意愿远行。清清河流~朗朗月辉;追思恩爱~遥寄祝福!
5、漂移在河里的灯跳着红红的火焰~一直到熄灭为止。仔细想来~只要有生就有死~有因就有果。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到生命结束~把人生贯穿着一个亲情凝结成的、分不开的纽带~其中交织着许多缘分~生命就如空气里的尘埃~不知道落定到何方。
6、到北关大凌河放河灯,是义县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每年的七月十五麻姑节,当晚,河岸上人山人海,一盏、两盏、十盏、百盏……数不清的河灯疏疏密密、浩浩茫茫地在大凌河上漂荡着。碧波托着粉色的河灯,红色的烛光映照着碧水,天上的星星在水中闪烁着,水中的河灯和天上的星星相互交织着,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水中,只有一条天地银河缓慢地涌动着……
7、皓月当空~其山川平原清晰可见~似嫦娥、玉兔、吴刚~栩栩如生;月光如炼~映射在水面上碎影错落~熠熠生辉。倐的~一盏、两盏、三盏“孔明”灯冉冉跃升~伴随着恋人们的欢快雀跃声高~跃跃欲试~腾空追月。
8、也许是习俗如此~又或许是秘而不宣的召唤~紧接着几乎所有江河边其它村庄的乡亲们也在不停地将其精心制作的莲花灯盏、船形灯盏等置入江中~成千上万只河灯有如一条见不到头的灯带~在天上银河两边无数星星的辉映下~从湘江、从资江、从汨水等江河中缠绕汇集~继而由明转暗、由多渐少、由密转稀地向着浩渺的洞庭湖缓缓北流……
8、这一年河曲县风调雨顺~收成很好~民间便自发起放河灯活动来~要祭祭河神~这里的人已经三四十年没有祭河神了~想必是心里已经憋得很难受了。其实更主要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生活确实是好了一点~人们就心宽趣浓地想闹腾一回。
9、吉林市燃放河灯的习俗始于清初。将红纸糊成莲花形灯~底部浸蜡~灯芯用蜡烛。每逢重大节日庆典~尤以元宵节燃放居多。届时千万朵莲花灯布满江面~烛光映着绿色的江水~星光闪烁~把松花江装扮成一条从天飘落的银河。
10、放河灯已成为一种文化庆祝活动~利用大凌河水环绕古城的特点~在七月青葱水清月圆的晚上放河灯~河岸上的古城~空中的五彩焰火~河中各样造型的河灯~编织了一幅北国古镇美丽的民俗画卷。
11、古城厚重的土地养育着这一方人~人们延续着传统~把希望寄托于一盏盏河灯~河灯点亮了丽江。旧时古城里的人把佛的思想早就纳入了自己的胸怀~慈善为念~只要有一颗慈悲的心~心中就会点亮一盏明灯。
12、放河灯就是把一支支点燃的蜡烛固定在纸盒或纸船或其它造型的承载物上~然后再放到黑夜里的河水上~河上便漂满了灯火。你想啊~黑夜的河面本来是漆黑一片~那漆黑一片的河面上突然闪亮起无数灯火~那灯火在河上随着流水起伏移动~层次错落~真是惊人的好看。
13、夜色渐浓~华灯绽放。毗邻大梇上流光溢彩、车流如梭~引人潮如涌地争相观看:夜朗气清~水面上泛起微波涟漪。小船来来回回~河面上布满了河灯、荷花~赤橙黄绿青蓝紫~闪闪烁烁~争奇斗艳;点点朵朵、荷花叠彩。
14、放河灯~用以悼念逝去的亲人~祝福活着的人们。放河灯时~人们会把糊好的各种形状、五颜六色的河灯放到河上。本来漆黑一片的河面上突然闪亮起飘动的灯火~灯火在河上随着流水移动~层次错落~让人会觉得美丽而又壮观。
15、虔诚的乡亲们一个个双手捧着河灯~平放水中~然后闭眼抬头~双手合十~呼唤亡人名号~默念佛经……此刻水乡童谣也起:“放河灯~放河灯~盏盏灯光遂我心;放河灯~放河灯~愿我亲人早托生……放河灯~放河灯~今晚放了明日灵。”
4.描写放河灯的句子1、盏盏河灯漂过去了。
漂走了古战场上的厮杀声,漂走了老船工沉抑苍凉的凌河号子,漂走了河岸古城一段远古的风情。一盏盏河灯漂来了,漂来了辽西老少爷们、女人们的一张张笑脸,漂来了贵客友人对这人间绝景的称赞,漂来了闾山凌水的祥和、安宁和美好的未来。
2、到北关大凌河放河灯,是义县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每年的七月十五麻姑节,当晚,河岸上人山人海,一盏、两盏、十盏、百盏……数不清的河灯疏疏密密、浩浩茫茫地在大凌河上漂荡着。
碧波托着粉色的河灯,红色的烛光映照着碧水,天上的星星在水中闪烁着,水中的河灯和天上的星星相互交织着,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水中,只有一条天地银河缓慢地涌动着……。
5.关于月亮的诗歌加赏析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原诗***四首,此为第一首。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
李白爱饮酒作诗。月下独酌本是极孤独苦闷极寂寞无聊的事,作者却又歌又舞又醉饮,煞是热闹!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作者偏把它拟人化,视为知己,引为同调,与卑鄙龌龊的尘世相比,真可谓是无情胜有情了。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手中一壶酒,只能是“独酌无相亲”,于是他举杯,邀约自己毕生最喜欢的明月,再加上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三个人,举杯***酌,于是冷冷清清的场面热闹起来了。
可是明月毕竟只是天边的皎洁一片,它不能解善饮的诗人之意,而影子也不过是随身而伴,不通人情。
此时,渐入醉乡的诗人酒兴发起,于是且歌且舞。月色徘徊,依依不去,仿佛静聆佳音;地下静默的影子也转动着仿佛与诗人***舞。醒时月影交欢,直到酩酊大醉才相互分散,仿佛月、影都与诗人一往情深,于是又深情地许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的题目是《月下独酌》,而李白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场面,表面看来,诗人真的能够自得其乐,而背景则是无限的凄凉。诗的整篇,都给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可能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孤独感成就了这位千古奇才。
6.古今描写月亮的诗句加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婵娟。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
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司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
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该词被誉为“中秋词主”。
7.有关月亮的思乡诗,加赏析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词语解释
遥夜:漫漫长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户。
露滋:露水打湿。
还寝:回卧室再睡。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李白《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8.急求关于竹的诗句加赏析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两面枝。
——郑燮撰
注释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幼年家贫,但颖悟好学、性狂放落拓。乾隆元年进士,做过山东范县和潍县知县,后因请求赈助农民而得罪豪吏,告疾罢官归,居扬州以诗书画自适。板桥诗、书、画俱有造诣,人称“三绝”,为“扬州八怪”之一。板桥擅写兰竹、以草书长撇作画,把中国传统的墨竹兰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今有《板桥全集》及书画多种传世。
鉴赏这副对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既是一种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象标示或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的艺术手法,又是指一种文艺作品与欣赏者的联系方式。象征联系的建立是以结构特征的相符度为基础的,而不求质的完全契合。比如,松树与豪情,竹与正直的人格具有不同的质,但松树的壮阔、伟岸的形象与豪情的特征相似,竹的笔直凌霄的形态与人格正直在结构特征上相对应,于是人们就常用松树象征豪情,用竹象征正直的人格,因此,象征是一种异质同构的联系方式。古人在文艺作品中最善用象征手法将事物人格化加以赞扬或贬斥,比如赞竹有虚心、梅有傲骨、兰有君子之高风等。
郑板桥一生爱竹、敬竹;画以写竹,诗以咏竹。郑板桥性狂放不羁,傲岸正直,因此他常咏竹画竹以勉人和自勉。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题画诗)而梅与兰、竹、松,经常是诗人、画家作品的题材,当然郑板桥笔下就更多。上面这副对联也体现了郑板桥诗、书、画的一贯风格,同时也映照出郑的人格。
上联咏竹。竹中空有节,它的叶子都是两两相对向下生长的,好像一个“个”字,所以说它“虚心”“低头”,“低首虚心”既描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又指人的内在精神品德,二者异质同结构相对应;下联赞梅。梅,不惧冰霜,迎风斗寒傲雪开,所以称梅有傲骨,而且梅还有一个特征,它的花都开在枝的阳面,一律朝上,从无在阴面朝下的,其他的花就不一定(如桃花就有朝下开的花,所以被斥为“轻薄”)。因此说“无两面枝”,梅的这种形象特征与人们所赞扬的不向恶势力低头,表里如一的正直人格又是异质同构的。联语虽然是咏竹赞梅,实际上是为人写照、为己写照。上联说的是治学的精神,下联说的是做人的品格。郑板桥在学术上诗书画三绝,在为人上傲岸耿直,在他身上,后人不是看到了竹的精神、梅的风格吗?
9.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加赏析《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赏析: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
“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
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
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
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
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
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 暑气已退,天地清净,秋色澄明,万物清丽. 满天繁星隐藏了光彩,让给月色,金风水露反射出耀人光芒 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