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的社会评论

该长诗在1952年由具有中国“莎学泰斗”之称的方平先生翻译成中文,名为“莎士比亚的叙事诗:维纳斯和阿董尼”。

莎士比亚用精巧的比喻、瑰丽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娇艳奔放、充满肉欲的女性形象—爱神维纳斯。

《维纳斯与阿多尼斯》是莎士比亚年轻时创作的两首长诗之一。诗中维纳斯的形象一直备受评论家和读者的争议。表面上,莎士比亚颠覆了传统爱情诗歌对男女角色的定位,塑造了一个积极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维纳斯仍是作者以男性中心的视角对女性所作的不公正建构,这一形象既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献身精神和女性贞节的双重要求,也体现了男性在情欲与理性之间的两难选择。

《维纳斯与阿多尼斯》机智、时髦而有独创性。它大胆地表现着色情,甚至没有什么道德意识。虽然其中的性描写对我们来说更多是滑稽而不是色情,但在莎士比亚自己的时代人们经常拿这首诗的广受欢迎来证明年轻人、知识阶层或者(听起来很离谱)天主教会的道德沦丧。离经叛道的修士托马斯·鲁宾逊(Thomas Robinson)在一本出版于1622年的名为《里斯本英国女修道院探秘》(The Anatomy of the English Nunnery at Lisbon)的小册子中描述了一位告解神父同那里的修女们的愉快生活:“晚餐过后,他通常会读一点《维纳斯和阿多尼斯》、乔治·皮尔(George Peele,1556?-1596,英国剧作家)的俏皮话或是其他一些类似的下流书籍,因为他屋子里几乎有所有的英国出版的无聊小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