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鹏程万里兴骏业 鸿运千秋绘锦 哪个是上联,为什么不是先千后万呢?

看一副对联哪一联是上联,哪一联是下联,不是看这幅联中某些词,根据这些词的顺序来定。比如联中有数字,我们就按数字大小来定上下联,如果联中有方向词,东南西北,怎样来定呢?如果联中有季节词,春夏秋冬,怎样来定呢?所以划定上下联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两幅联的最后两个字,上联一定是仄声字,下联一定是平声字。这幅对联所以这样定上下联,是因为“业”是仄声字,“图”是平声字。那么,为什么把这一点作为标准呢?这就要知道一点中国人的诗学和美学观点了。中国古人他们感到,一首诗要达到一定美学境界,除了思想内容好,还要尽力调动汉语汉字的特点,于是从语言角度,给诗词制定了一些条条框框,这就是古诗中的诗词格律。对联是两个对偶句子,简单说,要写出这两个对偶句子,必须遵循以下5条基本规定:1,字数一样,五个字都是五个字,七个字都是七个字;2,词性要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3,句法要相对,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4,平仄声要反对,上联平声对下联仄声,上联仄声对下联平声;5,上联最后字一定是仄声字,下联最后字是平声字。前三条是词汇和句法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去谈他,我们谈谈后两条语音问题。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汉语古今都有四个声调,但古今声调有很大变化,古时四声是平,上,去,如。现在在普通话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古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所以普通话四声是阴,阳,上,去。现在平声字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字包括上声和去声。语音上的这种要求,把一首诗推上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不仅意境美,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所以我们在写对联时是要遵循这些规则的。人们不仅要问,这些条条框框太束缚我们的思想了,有必要遵守吗?这就是1919年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五四运动,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人们提出打倒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出现了以“女神”为代表的新体诗。50年代毛泽东在写给“诗刊”信中说,青年不宜提倡写旧体诗,因为太束缚人的思想。今天我们在写对联是,是尽量掌握它的格律,但遇到好的句子和意境,我们也可以通融,不要过分苛刻,因律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