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酒的问题

我对于葡萄酒的喜欢似乎是一见钟情的那种,非常喜欢这种它瑰丽的颜色,每次喝完似乎感觉血管都暖暖的,全身荡漾开似的。但是我很讨厌别人总会把喝红酒理解成什么小资情调或者理解成某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还有很多人喝红酒总觉得要配西餐牛排,其实中国人不是只有杜康,红酒也不是西餐独有的,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有喝红酒的传统了。

上次看见一则考古消息,认为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有了葡萄酒。据有关资料,1980年在河南省发掘的一个商代后期的古墓中,发现了一个密闭的铜卣。经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铜卣中的酒为葡萄酒("保藏三千年的葡萄酒",<<酿酒>>,1987.5)。至于当时酿酒所采用的葡萄是人工栽培的还是野生的尚不清楚。但已经有了葡萄酒这是不争的事实。想象着那时的贵族把透明的红酒倒在青碧的酒具里,喝酒就变成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在西安博物馆我曾经看到很多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有爵,有觞,我们的先人还真风雅,这样的饮酒感觉胜过今天很多,顺便说一句,我最恨别人把红酒倒在一次性塑料杯子里喝,这比认为红酒一定要配西餐喝还让我无法忍受。

而史料上第一次有关葡萄酒的记载是在司马迁的《史记》,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史记8226;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个国家,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这一例史料充分说明我国在西汉时期,已从邻国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西域自古以来一直我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地(^_^, 俺的美丽家乡),那时的葡萄酒还主要流传在西北一带,可能是因为南方的土壤并不适合种葡萄的缘故吧。曾经遐想着手举传说中的夜光杯,在月色妩媚的静夜里,将红葡萄酒倾入酒杯,对月映照,波光粼粼,酒香四溢。听着古战场悠悠的胡笳,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不知天上人间,红酒是本应就着夜光杯的饮的。

到唐朝的时候,唐太宗从西域引进了葡萄的新品种。据<<南部新书>>丙卷记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然后太宗在整个大唐推广了葡萄的的种法,并列为宫廷酒。当时的胡人在长安还开设酒店,销售西域的葡萄酒.这是一个上至天子满朝文武下至平民百姓文人墨客都喝葡萄酒的辉煌盛世。一时间,白居易,李白等都有吟葡萄酒的诗. 李白有《将进酒》,当然最著名的是王翰的那首《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其实好喜欢这样的盛世年华,,倘若有幸生在那时,当学谪仙,狂歌傲世,拼却一醉也要捞那水中的镜花水月。

宋朝的时候饮葡萄酒也蔚为风尚,最负盛名的葡萄酒产地则转到了元元的家乡山西,葡萄酒的酿造在山西可能比汾酒历史还要长(没有考证).欧阳修在他的诗句中就有“山寒太行晓,水碧晋祠春,斋酿葡萄熟,飞觞不厌频。”盛赞太原葡萄酒的醇香。太原葡萄酒来自清徐,这里历史上就以盛产葡萄酒闻名,主要产地在西山边山、马峪、高白、城关等乡。宋朝是一个自律的年代,然而却有个爱喝酒的女子曾因醉误入藕花深处,不知是否饮的葡萄酒?

清朝最伟大的皇帝康熙也是一住热衷于饮用葡萄酒的皇帝。康熙在一次疟疾后就养成了每天喝一杯葡萄酒的习惯一直到去世。他把“上品葡萄酒”比作“人乳”,认为常饮是很有好处的。1714年,在发生著名的“礼仪之争”之后,除了耶稣会以外,其他的传教士都被赶出中国,葡萄酒酒短缺,这位可爱的皇帝特命人们在全国四处寻找葡萄酒以解除酒瘾。 我更喜欢这位性情中人了,可以想象他馋酒的样子。

到了今天,不知为了什么葡萄酒发展变得很慢,我们反而觉得葡萄酒那是舶来品,我们正规宴席配中餐的一定是白酒。就连小说中煮酒论英雄的煮的也一定是五粮液或者二锅头,要么怎么会说是浊酒呢?并且我们葡萄酒的酿造工艺也大不如前,我的家乡是盛产葡萄酒的,可是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口感不是非常好而且很贵。同样是产葡萄酒的地方,巴黎的葡萄酒非常便宜而且酿造的整套工艺都非常讲究。还有我们的酒具也很让人失望,去年我兴冲冲杀到新疆的酒泉,这里在古代就盛产夜光杯,可是因为现在产量很少,所以全都上千元一只,而且质地比较好的都是直接出口的,我只好怏怏地走了。真希望中国人可以把好的东西先留给国人首先享用。

总之,咱们中国人是个热爱喝酒的民族,而红酒是我们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次,月下独酌的时候请喝红酒再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