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打坐入静养生
简华 古人喜欢在静中养生,就连儒生都要在打坐中入静调息。尤其是道家,还要把修炼分成几个阶段: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人在静心凝神中打坐,确实能起到养生的作用,可以使神有所养、气有所化,从而使肾阳充足、精不泄漏。中国古代提倡,人体养生要以松、静、自然为原则,在打坐中炼精化气、化神助阳,帮助人静心入定、排除顾虑,从而使人的心神宁静、身体健康,达到去除疾病的目的。徐女士这段时间可真是够难熬的,家庭中、单位里的事情一大堆,弄得徐女士六神无主、心烦气躁,每天烦闷忧虑,寝食难安。徐女士说她好像患上了抑郁症,心力憔悴。像徐女士就应该学一些正确的养生知识,好好的调整自己,不然的话像她这样子日久天长,又怎能不抑郁成疾?下面就她的情况,介绍一些古人的养生常识。入静,简言之就是静坐。就是盘腿打坐,精神内守。具体方法为:两腿双盘或者单盘,两手结印——两手四指上下重叠,两个大拇指自然对接。深呼吸,脑中排除一切杂念,闭目静坐至少要在三十分钟以上。人体在静坐时,人的呼吸频率变缓,心跳也会减慢,身体肌肉的紧张程度就会得到舒缓,身体彻底的放松下来,所得到的休息甚至远远超过睡眠,所以现代医学称入静为“更高级的休息”。当然经常打坐,也能大大提高人的睡眠质量。“守静笃,致虚极”,慢慢使身心进入一种身心寂静的境界,心中宁静无碍,万物皆虚。当人入静一段时间以后,会感觉身体愈来愈清透,甚至能感知到身体内部的气血在流动着。这个时候身体的各个脏腑器官,渐渐地也都回归原本自然的样子,身体中即使细小的疼痛也能感受得到,脏腑器官也慢慢的开始变得生机勃勃。中医认为入静可以补足肾气,使人精满气满、神足阳足而神气飞扬。在道家的修炼方法中,人的肾精化气以后,如果人能够继续保持静坐修炼,人体的气就会进一步化而为神采精华。也就是在人体中完成了“大周天”而达到“炼气化神”。因此,人的气满则神满,人就会显得精神更加饱满——入静能使人“神足”。中医认为,入静和炼气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真空状态,人体的精、气、神形成的气脉与能量,在身体内循环一周后,又会返回复归到肾元,带回新的精气,就会源源不断地汇集在肾的命门穴,人的生命质量由此而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此为入静能够使人“阳足”。打坐入静可以使人达到“精满”、“气满”、“神足”、“阳足”的补肾效果,也正是古人在修炼中养生延年的几个阶段:“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如果一个人确实能够在打坐中做到静心凝神、精不外泄,自然会神有所养、气有所化。而人的精气神都是由人的先天之精华——肾阳所化生的。反过来,修炼人身体中的精、气、神在大周天的不断循环中,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肾阳上来的。所以说,真正的养生者一定要先饱其精,因为精满则气壮,气壮而神旺,神旺则肾阳足,肾阳足,身体也必然健壮而少生病。徐女士听得入神,丝毫不觉时光在慢慢的流失,她躁动的情绪也明显缓解了。因此看她听得心无旁骛的专注神态,已经做到了意念集中、心态平静,达到了那种忘我的境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入静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入静我们还是多有体会的,比如在如痴如醉看电影,全神贯注地听音乐,都会达到这种入静效果。中国古人在入静中,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尤其是那些出了家的修行人,为了能清心寡欲、不被干扰而达到更好的修炼效果,都喜欢藏在名山大川、深山老林里,或者结庐而居,或者干脆住在山洞里,深居简出。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就可以灵活运用了,可以利用别人用来娱乐、休息的时间随时入静,姿势也可以更随意一些。入静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清晨起床后,或临睡前的这两个时间比较方便。当然古人更喜欢在夜深人静的子夜时分打坐,或者选择正午阳气最足的时候。而现代人不必那么讲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每次最好能维持三十分钟以上的时间为宜。像这样长期的坚持打坐入静,有意识地通过排除私心杂念来彻底放松身心,必然会使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