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魔性解读古诗

一家之言

“魔性古诗解读”犹如一面镜子,告诉教育从业者——只要你足够好,年轻人不仅可以接收得到,还可以接受得了。

“你以为陶渊明种豆蛮好,实际上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种这个水平,绝不写诗。” 最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火了。有人说,他普通话不标准,是大学课堂里的一股“泥石流”,但网友纷纷表示想听。

笔者和戴建业老师在同一个学院工作,对他的“走红”一点都不感到意外。作为一名讲课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老师,戴建业老师在学校知名度很高,属于那种只要你上课去晚了一点就肯定没有座位的名师。上过戴老师课程的学生们提起戴老师,无不赞不绝口。

解读古诗这件事,不少老师都做过,为何戴老师能够在注意力的争夺战中脱颖而出?有底气、接地气的“魔性解读诗歌”,没有在陈词滥调里打转,而是满满的“干货”,并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技术实现了“现代相遇”。

对于“90后”“00后”大学生而言,千篇一律的说辞、照本宣科的讲解,很难得到他们的尊重与认同。毕竟,对于作为“数字原生代”的年轻人而言,传统的说教很难引发他们的情感***鸣与心理***振,很难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难以和他们一起构建生活和价值。

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魔性解读古诗”拥有了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能力,带给受众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新鲜感与满足感;找到与普通人有***鸣的视角、发掘有故事的人物、展现有深度的思考,让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感”。

提到古诗词解读,一些人总是热衷贬低年轻人的接受能力与鉴赏力,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古诗词就应该曲高和寡。而“魔性古诗解读”犹如一面镜子,告诉教育从业者——只要你足够好,年轻人不仅可以接收得到,还可以接受得了。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激活年轻人的参与热情,需要更多能够踏进年轻人心灵的“好老师”。

在一个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里,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的裹挟下,一些老师对课堂教学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仅仅将其当成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没有投入足够的心思与精力在教书育人上面。“魔性解读古诗”走红的背后,是以戴老师为代表的一批“好老师”对三尺讲台的价值坚守。重视课堂教学,对教书育人保持笃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纯粹地、充满敬畏地、执着地去做一件事,让一些老师具有了“点燃”年轻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