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小红叶散文小红叶像

去年之前,对于红叶的认识,只是来至自于小时候课本上学过的杨朔的《香山红叶》。具体讲的什么,内容早已忘记。留在脑海里的只是漫山遍野枫叶的红。

九月加入了墨舞文学群,认识了一个叫红叶的女子,性格泼辣,热心助人,于是引起了我对她笔名的好奇,就上网查了有关红叶的知识。

红叶,学名黄栌,是观赏树木,主要看叶,为历代文人青睐,最早见于司马相如《上林赋》。其实,很多的落叶、阔叶树到了秋季都会成为“红叶”,植物学叫“彩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枫”、“槭”、“樱”、“楸”等等。另外一些草类植物秋季也会变红。

这些植物叶肉细胞中主要含有三种色素:叶绿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这三种色素的合成与温度有关。秋天温度下降时胡萝卜素的分泌增多,而胡萝卜素是橙色的,所以树叶会变黄或者变红。

红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独特的情感积淀和民族记忆,历代文人每到秋天总忍不住吟咏几句。我所知道的中国诗歌中,有两首诗是写红叶的杰作。第一首是唐代杜牧的《山行》“远山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二首是宋代杨万里的《秋山》“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客。”一静一动,一抒情一拟人,从不同的角度把红叶的美丽呈现于大家面前,读之让人心醉。

观赏红叶,需要境界,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味道。杜牧高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李煜低吟着“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这两句风格迥异的诗歌极具“境界”感,成为“赞秋”和“伤秋”两个方向上的经典。

挖掘、整合红叶文化,同样需要这种境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通俗来讲,“有我之境”强调主题情感的投入,侧重个体的亲身感受;“无我之境”则跳出个人的现实纠葛,进入幻想层面,带有浪漫色彩。

在我看来,欣赏红叶应该抓住几个特点。一是“红”:如火还是如血就看心情是喜、是悲了。浪漫的人也可以认为是羞红的。二是“绚”:是秋天为它换上的红衣,还是它就是秋天的红衣?总之在五彩斑斓的秋季,红叶渲染了生动,丰富了收获。三是“忆”:我认为红叶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它生在秋天。无论是掌纹般的叶脉,无论是落叶归根的失落,乃至于秋风吹过那阵阵的婆娑声响,都带着一丝灵魂上的萧瑟。都能触发人心深处的回忆。

红叶,已经形成一种文化。古代有红叶题诗的故事,现今有红叶的旅游品牌。关于红叶的诗歌也是多不胜数。这些都与我无关,我所关心的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认识了一个叫红叶的女子,学到了关于红叶的知识。冬月二十三是她的生日,祝福她芳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