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诗歌突出武胜特点

先按顺序时间线来说下整个故事,1989年,高淳父亲行船经过宜宾,第一次遇见安陆。那时安陆年少貌美,从江水中浮出的面容,带给父亲永志难忘的一笑。他为她做了第一首诗,写入诗集《长江图》。此后,父亲沿江行船数年,在江边每一站停泊写诗,都有安陆相伴

安陆读诗,拓壁,而后两人感情纠葛,难以解脱,安陆入庙修行;她嫁为人妇却仍爱恋父亲;她偷情致使丈夫自杀;她向寺庙求问人生,却不得其解。

终其一生,安陆被很多人爱过,又爱过很多人。

年老色衰时,她在上海匆匆见高淳一面,那时父亲已死,离两人初见,已是20年。

2009年,高淳父亲去世,高淳接下广德号,行船去宜宾,运送白鳍豚。

途中,他走过父亲停过的多数泊口,读父亲写下的诗,他经历每一阶段的安陆,从老至年轻。最终行至宜宾,安陆与父亲初初相见处,这是父亲行船的起点,那里有长江,有船,有二码头,有年轻女人。

高淳回溯至长江尽头,有安陆为她母亲立下的墓碑。

长江发源地,女人生下了女人,江水繁衍了城镇。

佛的缘起,女人的一生。

片子的英文名叫crosscurrent,逆流而上。

这是个关于追溯过去的故事。年轻人行船长江,见证了父辈的故事。

评论区里提到,这里并不存在两代人,而是中年高淳逆流而上,走过自己过往和安陆一起的每一个渡口,也是非常好的视角。

题外话:

全片最动人的场景是两个:一是过三峡大坝,一层层阀门开关,人在封闭空间内滞留很久,日光灯病态的白,就这么慢慢等水涨,运入下一层阀门,此时人有种完全被机械控制的失落感,大坝像个铁棺材。终于到了最后的门开启,眼见天光,平静如水的江面。仿佛松了口气,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人还是需要和自然***融的。秦昊的泪有点过了,单单景色的置换足以震动人心

二是宜宾,高淳在被刺后望见水下,安陆笑了,她张开双手,一条白绢浮上水面,上面画着行船的路线。莫名想到王小波的《绿毛水怪》,有个姑娘在水里向你招手,你向她走去就能获得自由。

《长江图》中的长江,不见奔流,不见壮阔,唯有静谧。它被镜头赋予了一种“时间感”,神秘,隽永,无声无息,不停流逝。就像是没有人注视时,长江露出了本来面目。影片中有大量横摇的镜头,缓慢地扫过一整片江面,那零星的船只仿似静止,又始终在走,像极了人与时间永恒的拉扯。抑或是拍航行的船头,犹如一柄生锈的斧,钝钝地劈开江面,于是有了两岸,有了人间烟火。

一高淳:从哪里来?

船上的男人,名叫高淳。他是一个落魄的文艺中年,父亲去世后,他成了“广德号”的船长。

这艘古旧的“广德号”,俨然就是当代中国的写照。

父亲和祥叔代表的是老一辈,要么已经死去,要么不再过问世事,沦为了沉默的一代;船工武胜代表的是青年人,他们是被物质豢养的一代,整日忙于谈生意、泡妹子,过着不安分的生活;而高淳代表的则是中年人,是曾经骄傲、如今失落的一代,写诗的冲动早已被现实击碎,而年龄却让他们成了社会的中坚,苦苦地撑着这艘破旧的“广德号”。

这让我想起了周云蓬在《空水杯》中唱的:孩子们出门玩儿还没回来,老人们睡觉都没醒来。只有中年人坐在门前发呆。

这个发呆的中年人,正在想:“我们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32天,从上海航行到宜宾。这是一次寻根的旅程。在航行途中,高淳在不同的码头不断遇见一个叫“安陆”的女子。他们交谈,做爱,寻找,错过……初次看时,你会感到非常困惑,根本不明白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又因何总是相遇。导演杨超在剧情上做了大量的留白,只留下一些细微的线索,需要用心体会,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原来,“高淳在江上航行的时间”和“安陆在岸上行走的时间”是不同的。高淳这30多天的逆流航行,实际上是以倒序的方式,重历了安陆20多年的人生历程。他们在两条“密度不同且截然相反”的时间线上,进行着各自的追逐。

在一个个码头,高淳寻找着安陆,并沿着她的人生坐标,一步步向着长江的源头靠近。渐渐地,你会明白,这个叫安陆的神秘女子,和长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回溯她的人生历程,就像是回顾整个中华文明的坎坷历程。于是,高淳寻根的夙愿,在这名女子的身上,获得了一种抽象的实现。

张爱玲曾经说过:“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长江图》有一张海报,正是把长江画作一个女人的身体,画面中,“广德号”在从女人的脚部向头部航行。这种“女性-母亲-长江-孕育文明”的隐喻链条已经非常明显。然而,这条寻根之路,却注定要被阻断。断点便是“三峡大坝”。当不遗余力的“建设”成了文明之路的“裂痕”,那种失落的亢奋,裹挟着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奔涌而至。我们看到,在幽蓝的夜幕下,广德号来到了三峡大坝的面前,那是影片最为震撼的一幕。

只见那高耸入云的闸门缓缓打开,像是一个机械巨兽张开了冰冷的嘴。我甚至觉得,镜头在这个庞然大物的面前,都变得温顺了。这个“人造物”在镜头温柔的注视下,瞬间具有了某种天然的属性。它虽然来自于愚昧的人群,但更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灵物,如树木,如山峰。这或许是在诉说着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它一定会被创造出来。而这里,也刚好是安陆消失的地方,高淳寻她不到,意味着文明在这里断裂。

而广德号,这艘现实之船,也迎来了注定的结局。祥叔,莫名的消失了,将永远沉默下去;武胜,失足跌落水中,被发动机绞死,象征着被世俗绞杀的年轻人。高淳,因弄丢了负责运送的货物,被卖鱼人雇凶杀死。凶手问他,“你说好的担当呢?”这个没有担当的中年人,这个被现实所困又寻根不成的男人,终究要付出代价。这时他距离长江源头,还有一段路。而这最后的一段路,也只有让“灵魂”去行走了。

二安陆:到哪里去?在岸边行走的女人,名叫“安陆”。与关心自己“从哪来”的高淳不同,安陆更关心的是自己“将要到哪里去”。正如“安陆”两个字所表达的那样,“去路安在?”杨超说,“男人写诗,女人像诗一样生活。”在母亲去世后,安陆踏上了自己的修行之路。她从长江的源头——楚玛尔河出发,徒步走向长江的终点——上海。这一走,便是二十几年的光景。想要梳理安陆的修行之路,并不容易。

因为本片是以高淳的视角来拍摄的,等于在观影顺序上,安陆的时间线是倒序的。她像是经历了一次逆生长,越发年轻,也越发迷茫。

所以在观看本片时,那种时空的错位感,是很令人着迷的。

看现实与虚幻暧昧地纠缠在一起,恍若隔世,一眼万年。

两岸城市都已背信弃义我不会上岸加入他们的万家灯火这是安陆在立志修行后写下的诗句。这一句“背信弃义”说出了她的本心。如果说高淳代表了被现实湮灭的一代,那么安陆则代表了仍不愿向现实妥协的理想。她拒绝加入末世的狂欢,而选择了遗世独立的生活。她是文明残留下来的火种,等待着某一天重新点燃污浊的世间。

在这个信仰崩溃的年代,我们需要重建新的信仰。这个新的信仰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它应该就来自我们自己文明的源头。而安陆就是这个信仰的化身,她正从长江之源,一步步向我们走来。那么,她是什么呢?在与高淳的交谈中,我们得知:安陆的父亲也是个修行之人。可是,为了修行,他却抛弃了妻子和女儿,独自远走。这让安陆很是不解:“为什么一个修行之人,一个有慈悲心的人,首先抛弃的却是爱呢?”她不要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修行人。

当行走至荻港,来到万佛塔,她与塔中的僧人辩难。她问:“什么是罪?”她问:“一个有罪的人,是否可以拥有纯粹的信仰?”僧人无法招架。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安陆的心思。“罪”是基督教的概念,而她却用这个概念来叩问佛教,以至于问得僧人哑口无言。这背后,其实在传递一种信息,即:不同的宗教之间是无法对话的,无论你相信哪一种,都只是一种偏信。这便是安陆的宗教观。她相信信仰,但怀疑人群。

所以,她不会投靠任何一种宗教,而是选择凭借自己的行走,来实践一种纯粹的信仰。

所谓终极真理,是应该绕过宗教,由个体直接去领悟的。

在修行的过程中,安陆也曾迷失自己。世俗之爱,要求她“只爱一个人”;而信仰之爱,却需要她“爱很多人”。她和别的男人交媾,被丈夫发现,丈夫自杀身亡。此后的安陆,怀着赎罪之心,化身为一个肉身菩萨,以身度人。她不是妓女,她只是希望给世人平等的爱,不偏不倚。所以她不挑男人,也不沉溺于鱼水之欢,她用一种世俗之人都能感受到的欢愉,来践行自己的慈悲心。

这是高淳无法理解的。他爱这个女人,这一路上,她见证了安陆这20年所遭受的苦难。所以到了宜宾,到了时间的起点,他对年轻时的安陆说:“你不必去经历我所经历的一切。”之后,他撕掉了“长江图”,撕掉了记录着安陆一生轨迹的图纸。可是,他却忘了,早在江阴时,20年后的安陆对他说的话。高淳问安陆:“你这么美,一定有很多人爱你吧。”而安陆回答:“我也爱很多人。”终究,这个男人对安陆的爱,与安陆对男人的爱,早已不是一种爱。所以在上海的码头,高淳第一次看见安陆时,我们看到安陆回眸一望的眼神,是一种清澈的对望。那里面,没有男人,只有众生。

要么丑陋 要么软弱 要么虚伪

没有神灵让人信服

那么期待一个女性

三长江:我是谁?

最终,高淳的灵魂,来到了长江的源头——楚玛尔河。

然而,这里早已不见江水,成了一片干涸的土地。

高淳在这里见到了安陆的父亲,这个男人守在妻子的墓旁,满面沧桑,看着远方。

只见墓碑上写着:“安裰之墓”。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安陆永远在你身边。”

如果说逝去的母亲,是原生的长江;那么安陆,则是从满目疮痍的土地上,重生的长江。在断裂的文明之后,该如何延续生存,是安陆和高淳都在思考的问题。虽然他们的方向不同,但目的地却是相同的。父亲死后,高淳上路了。母亲死后,安陆也上路了。最终,他们的灵魂,在长江的源头再次相聚。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根,虽然已经一片狼藉,但却不能轻易丢弃。

佛家有个概念,叫“因果”。它讲万事万物皆是因果的产物,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从这个角度看,长江就像是一条“跨越千里,穿越万年”的因果链。而且,它并不是完全线性的。上游的鲜活,会生出下游灿烂的文明;而下游的腐朽,也可能导致上游的枯萎。这就是文明的真相,它是一个“自生自灭,自繁自荣,自作自受”的***同体。我们都在其中,我们都在一天天的塑造它,所有人都在享受它的善果,也都在承受它的恶果。

佛家还有一个概念,叫:“不昧因果”。有人问:“成佛之人,是否就能跳出因果,不再受因果规律的束缚?”答曰:“错,他们还是要承受因果报应,但区别在于,他们不昧于因果。”什么是“不昧因果”?就是拥有“参透因果的智慧”,清楚地知道今天种下的“因”会收获什么样的“果”,于是也就不会再愚昧地犯错。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安陆站在群佛之间,俯瞰着芸芸众生。在她的眼前,是宛转曲折的长江,只见人们在那奔涌的江水中沉浮,生生不息,世世代代。那在江水里挣扎的,全都是“因果”。而此刻的安陆,在经历了一世的修行与轮回后,再次站在长江的源头。她终于明白了:已经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而将要发生的一切,也是必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自己是谁,我们要敬畏此刻的选择,我们要活成自己本来的样子。

一九八九年冬天

我第一次见到你的笑容

? ——宜宾

总有一天

我们相会的桥 穿越的渡口

都会变新

? ——涪陵

要么丑陋 要么软弱 要么虚伪

没有神灵让人信服

所以期待一个女性

——丰都

两岸城市都在背信弃义

我不会上岸

加入他们的万家灯火

——鄂州

我厌恶坚硬高耸的信仰

山清水秀的长江

和所有确信无疑的爱情

? ——荻港

新船上水七千公里

发动机不停咳嗦

我压低声音穿过温暖的县城

怕人听出心中怨恨

——江阴

故事是从一场死亡开始的,高淳的爹不知道怎么就死了。

但人死如灯灭,死了就是死了。

剩下的事都是活人的事。

江边的习俗是孝子必须在河里捞一条黑鱼,自然供着,但不能喂食,等黑鱼自然死亡,逝者的灵魂也就安息了。

于是镜头追随着香炉里黑鱼的尾巴,它一甩尾,画面便从一个小的水面叠化成了一个广阔的长江水面。

画面由小变大,时间从后往前。

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1.上海 吴淞口

高淳没有写作灵感。

百无聊奈透过窗户看见远处船在摇晃。(船震?)

后来看见了安陆。

准备出发去寻觅的时候,被武胜叫住。

文艺青年艳遇失败,念念不忘。

第二天清早准备出发。

明明刚检修过,船却出现了问题。

修船时高淳发现了诗集。

2. 江阴 黄田港

高淳再一次遇见了安陆。

在废弃轮胎随意堆放的垮塌房屋里,他们做爱了。

他说:我在上海见过你。

她问:我什么样子?

他回答说:很美,一定有很多人爱你。

安陆回答得莫名其妙:我也爱过很多人。

(安陆这句台词可以引申做另一种解读,但不一定准备。后面细讲。)

3. 南京 小洲

安陆:告诉我未来是什么样的?这样我就不用再活一遍了。

晚上高淳洗澡之后,翻阅诗集,通过地名发现了诗集的秘密。

4.荻港 万寿塔

安陆和师傅辩难。三个问题。

a.什么是罪

活着就是罪。

活着就要和别人争夺生存的空间。

佛说恒河沙数。

空间有无限大。

b.有没有可能一个罪人 却有着高贵的信仰?

c.你能展现神迹么?

你让塔内下起雪。

我就信佛。

可神迹改变不了因果 也改变不了……

罪就是冷漠

罪就是没有信仰。

5.铜陵? 和悦洲

注意一个细节。

祥叔嘟囔了一句:铜陵停什么停啊……

原本的航程里,不计划在铜陵停船的。

但因为诗集上的出现了铜陵这一地名,所以高淳停船。

在铜陵分了三小段讲述。

其中第一小段和第三小段处于同一时空。

第二小段是独立的时空。

第一小段和第三小段讲了什么故事。

交待安陆的父亲为了修行,抛弃了安陆母子俩。

两人云雨过后,安陆在江边送高淳走。

夜里,安陆的丈夫因为安陆出轨,自杀。

第二小段讲述了高淳停船回到岸上的场景。

这一次他没有见到安陆。

反而讲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民国初年,和悦洲商贸繁荣。往来客船很多,被称为小上海。

一名四川商人夜泊于此,在头街的一间阁楼里,和一名当地女子相好。

早晨起床,商人发现自己变成了女子。

而女子已经占据了他的男身。

女子告辞而去,开着商船前往上海。

商人百般强留不成 ,只能在阁楼中等待下一个光顾者。

6.彭泽 小孤山

高淳我放弃修行来等你

你都不敢见我一面

你没出息。

走吧。

你能走哪去?

这是我的长江(啊啊啊啊啊)

7.江边有很多人在祈求神灵,安陆站在闲置的船身上面,翘首以盼,苦等无果。

8.安陆在修行。

安陆跪在佛像之前,潜心修行。

那个死去的叫作红卫的男人,再一次出现。

善良的她为师太送来了过冬的棉衣。

也许是师太多事,撮合了本不该有交集的两人。

9.武胜和高淳起冲突。

武胜被突然发动的机器绞死。

(这里提一下这部电影魔幻文本的另一个细节——机器被拟人化。 在江阴修船时,祥叔称呼机器为大姐和小妹。而在此处,高淳和武胜起冲突,武胜掉入水中本不至死,但是却被突然发动的机器绞死了。或者用更魔幻的说法,小妹把武胜吃掉了。其中滋味,自己咂摸。)

祥叔夜里听见白鳍豚的声音,发现秘密运送的货物是什么。

10.鄂州? 观音阁

安陆高淳没有交集。

11.荆州。

电影中在高淳标注诗集,按图索骥的时候,给过诗集特写。比如在荆州标注了安陆,但在故事层面,电影里却没有出现。导演给出的信息不足,我将这部分缺陷归结为拍摄难度。

12.大坝之后很多个码头,高淳都没有见过安陆。

秭归。

巴东。

巫山。

云阳。

在云阳祥叔放走了鱼,理由是"有了这条鱼,江就活了""

13.丰都鬼城。

二者再次相遇。

此时的安陆具有很明显的学生特征。

14.涪陵点易洞。

安陆出现在山崖间,高淳大声呼喊她的名字。

她停足回首,走得更加决绝。

船只快速航行。安陆再一次出现,她斜靠在一个不知名的工具上。

不发一言,一动不动。

15.高淳生平第一次未到码头便停船。

可回头一望,安陆却又消失不见了。

接下来便是长久的挣扎,锚好像卡住了。

那天夜里,安陆在爬山,在山野间若若隐若现,背着包一去不回。

背景声:

念诗。江中巨大的鱼形生物。

大鱼将船体一撞,得以行船。

16.两条不在同一时空的船相遇。

镜头很明确:距离约有三四米。

高淳接过安陆手中的诗集。

将它撕得粉碎。

他告诉安陆:

你不需要诗歌,你不需要经历我所经历的一切。

那么,安陆经历了什么?

故事到此可以一探究竟:

1989年冬天,高淳安陆相遇。

高淳喜欢写诗,几十年后从意气风发的文艺青年变成了文艺中年。活得很失败。

父亲去世。只能回来继承家业。文艺青年的确不擅长生意场长的事,在江阴临时加价,给合作埋下祸根,导致后来货物丢失,他自己也被人刺死在了宜宾。

年轻的高淳拗不过父亲,随父行走在江上。一边行船,一边做着文艺青年的梦。

后来安陆在修行的时候遇见了丈夫红卫。但此时的安陆仍然心心念着高淳。

苦等。

放弃修行,苦等。

和红卫结婚。

高淳出现,安陆出轨,送高淳离开的时候,被丈夫发现,丈夫自杀。

困于道德的约束和深深的自责,她在塔中问了三个问题,最终得出结论:

“冷漠是一种罪。”

于是她沦落风尘,做了妓女,拥抱温暖所有人。

结尾高淳在楚玛尔河回望长江,一直延伸到长江源头。

安陆立身于一堆佛像中间,妓女的身份可以做另一重解释——"肉身菩萨"。

安陆守着她的长江,爱很多人。

如果从这个角度讲,文本确实很完整。

高淳撕掉诗集,安陆的生命走向了另一条轨迹。

高淳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同时也愿意面对自己失意的生活,以及长江上的人事物的变迁。

长江图明显在文本上心事重重又欲言又止。但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无论是想法上两条时间河流相逆发展故事,还是对长江沿岸景象的完美复原,它都值得被赞誉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