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被贬儋州的经过及原因
流落儋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扩展资料
诗作成就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写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他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诗歌中。
苏轼一生坎坷,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总结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其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耐人寻味,而他的这些作品又深得人们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乐观的态度,这在他的诗中有充分的体现,只要细细品味过苏轼的诗歌你就会深深的体会到苏轼的乐观态度。
苏轼这个人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又是无比的惊人,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
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
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他的诗词至今还在被人传诵,而他个人的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也被后人所学习,可想而知苏轼的诗词成就还是得到认可的。
百度百科-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