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作品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

这是这一章的关键问题。因为通过全面了解《离骚》的情况,我们基本上可以把握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离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意义。

《离骚》是一首自叙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长诗篇幅宏伟,想象奇特,内容丰富。诗人围绕着他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中国统一之前革新与反革新的激烈大斗争,预示了楚国革新失败后日趋危亡的前景。

屈原从塑造自我形象的角度,以抒情诗的形式,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再现了历史转折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深广的历史内容。《离骚》一诗具有史诗的深度,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屈原是一个有进步思想的诗人,他生活在“七雄并峙”的战国后期,这时出现了统一中国非秦即楚的趋势。从根本上看,屈原的政治主张和理想,就是通过政治革新,振兴楚国,富强楚国,并进而使楚国统一全中国。具体说来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所谓“美政”。

“举贤授能”实际就是打破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就是官位由世卿的子孙后代来拢断的制度。不分亲疏贵贱地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开明的政治主张,也符合当时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屈原这种“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主张,是他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是针对战国分争的时局和楚国的内部形势而提出的,也是抑制旧贵族保守势力,使楚国富强的正确措施。屈原用简明的语言提出鳞明的政治主张,而且这两句诗每句都以“而”字分为前后两章。从形式上看两层的字数略有参差、错落有致。

在内容上后一层是前一层的补充与强调。“授能”补充“举贤”,即运用贤人发挥其作用,必须把权力交给他。“不颇”补充“循绳墨”,强调“修明法度”要一丝不苟,不能走样。表达的十分准确、坚定了。屈原的革新主张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这使他和楚国的统治者、楚国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屈原始终忠于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