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台湾)形如摇篮的华丽岛…阅读理解

要理解这首诗,一定要了解当年的台湾状况。

这首诗是在一九七三年刊载于《文坛》。作者是陈秀喜(1921-1991),台湾诗坛早期女性诗人代表之一,最早她曾写过日本短歌、俳句;中年之后才开始学习中文,因此,她的诗极为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修辞与技法。

1970年代初,台湾被迫退出联合国,短短不到三年,就失掉了二十多个“邦交国”。

1970-80年代,台湾尚未解严,政治氛围仍在高压箝制之下,“中国”、“台湾”的认同问题,具有意识重迭的空间;就在这样一个既压抑又激昂的时代,青年人从存在主义的苍白中不安地蠢动起来,在压抑中渐渐累积成一股冲劲。

1972年,美国把琉球岛的行政权交还给日本,坏心眼的美国顺便也将钓鱼岛的行政权也交给日本,因此,台湾校园爆发“保钓运动”,后来还延烧到北美,收音机里反复播放的口号是“庄敬自强/处变不惊”。

作者以母亲喻为母土台湾,意喻台湾这美丽之岛是母亲之岛,这样的书写内涵,降低了当时台湾的悲凄和苦寒,反而有了另一种温暖呵护的别调。

女诗人作品中的国家意象通常是树木、花草、河、摇篮等,所以诗中的稻香、榕树、香蕉、玉兰花指的是台湾;不怕海浪凶猛的冲击,不怕台风强烈施暴,只要大家齐心团结,一切都会好的。

1976年,梁景峰把这首诗改编成“美丽岛”歌词,由菲律宾华侨李双泽谱曲,当时传唱于校园,还被禁唱过。而这首歌,更成为后来台湾民主运动时重要的政治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