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赏析 篇1

 (课初:初读古诗,弄清题意。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粗略了解诗中描绘的是西湖六月的荷景。)

 师:虽然我们这儿不是荷乡,但同学们对荷一定不陌生。哪些同学见识过或了解荷?向大家介绍介绍。

 生1:荷叶像个大圆盘,荷花很好看,它还长莲子,藕可以吃。

 生2:我家里栽过荷,荷叶的茎上有小刺,有点戳手……

 师:那不是茎,是叶柄也叫荷梗。(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两个词)藕才是荷的茎。

 生3:我在电视上看过,早晨,荷叶上有许多露珠,像颗颗珍珠,风一吹,滚来滚去的。好看极了。

 生4:荷叶不沾水,听爷爷说,他小时候常用荷叶当雨伞,头发一点儿也不潮湿。

 生5:我家里有幅画,荷花有红的,有白的,非常好看。里面包着嫩黄的莲蓬。

 生6:不对,我买过的莲蓬是青色的。

 生5:你买的是成熟的莲蓬。

 生7:我外婆家包了个荷塘,有回我到她家玩,离荷塘老远,就闻到一股清香,简直要把我陶醉了。外婆撑着小船带我下塘,船像把大剪子,把挤在一起的荷叶撕开来。真有意思!

 师:哎呀,听同学们一说,我们仿佛到荷塘里走了一趟。去年,我们学过一篇叶圣陶爷爷的《荷花》,再次回味一下吧--

 (放《荷花》录音。听着听着,不少同学情不自禁地跟着录音轻声朗诵起来。)

 师:同学们,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所欣赏的是杭州西湖的荷。当时的西湖跟我们镇差不多大。广阔的西湖,栽种了好多好多的荷,(指插图)看,这是西湖的一角。八百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陪同友人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师非常投入地朗诵诗,生边听边看图。接着自由吟诵,学生有的摇头晃脑,呈陶醉状。)

 师;请各位诗人交流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感吧——

 生:到底是西湖的夏天,这景色就是不同于其他季节。那么多的荷叶碧绿碧绿的,柔和的阳光把粉红的荷花照得格外红艳。

 生:六月的早晨,我把林子方兄送出净慈寺。啊,好一派夏天的风光!西湖的水面上多么旺盛的一片荷呀。一朵朵莲花就像一个个美丽的姑娘,穿着粉红的衣裳。莲叶呢,碧玉一般,有的为莲花姑娘打伞遮太阳,有的给莲花姑娘当椅子。无数的莲叶把湖面铺成巨大的绿毯。一股股清香随风飘散。

 生:……我循着清香来到湖边,啊,莲叶挨挨挤挤,一直长到天边,远望像一片绿海。莲花在阳光照耀下,粉红粉红的,花瓣上的水滴像亮亮的水晶,风一吹,水晶就调皮地滚落下来,丁冬一声。我轻轻摘下一片花瓣,舀起一口湖水,啊,又香又甜!我忍不住吟诗一首……

 生:……莲叶无边无际,好像给西湖穿上了碧绿的裙子。近看圆盘似的莲叶上,滚动着珍珠似的露珠,叶脉多么清晰啊……

 生:……荷花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几片雪白的花瓣合抱在一起,像亲密无间的姐妹,中间是金黄色的小莲蓬,多像个骄傲的公主啊……

 [评析]

 古诗,文学长河中历久弥香的一朵芙蓉,其言简意丰对今天的阅读教学却构成了挑战。古诗教学的惯例是字词落实、破译诗句、机械记忆,一首情韵悠长的古诗往往经过一番煎炒烹煮,成为一堆杂碎,填进孩子们肠胃。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学生是阅读和体验的主体”,古诗教学如何抵达心灵,焕发诗情呢?上面的案例辟出了一条通幽的曲径。

 初读之后,教学没有长驱直入,课堂峰回路转。“哪些同学见识过或了解荷?”教师看似漫不经心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电视、图画或耳闻、目睹的有关荷的信息纷至沓来,交汇、***享,凑成鲜活、丰满的荷的感性世界。无形之中,学生握住了一把钥匙,杨万里的荷花天地已悄然洞开。回味叶老的《荷花》、欣赏插图,这是教师架设的第二阶梯,既是表象素材的继续储备,又是感性形象凝结为语言的范例。学生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与支撑基本形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到此时,在听范读、自由诵读中,对话主体——学生,凭藉现有的语感“图式”,游刃于字里行间,浮想联翩,神与物游,解读、同化、丰富着诗歌意境,崭新意象油然生成,呼之欲出。当问题情境出现:“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陪同友人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学生们移情换位、见仁见智,口吐缤纷的“莲花”,抒发独特的才思,实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唤醒经验,激活体验,提炼境外之象,创设情境……课程资源经过有机整合,学生得以跨越千年时空,倾听文字的脉搏,触摸作者的情思,置身特定的情境。这般“无限风光”,绝非专注于咬文嚼字所能祈望的。“汝果欲‘教’诗,功夫在诗外。”不是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赏析 篇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4)毕竟: 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6)别样:格外。

 (7)接天:与天空相接。

 (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9)同:相同。

 (10)六月中:六月中旬。

 译文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鉴赏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