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法介绍和欣赏书法作品

 练习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书法?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练习、创作、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就是感悟美、创造美和酝酿美的过程。下面是由我给大家整理的历史书法介绍和欣赏书法作品 ,希望能够帮助你们:

 历史书法介绍: 春秋战国书法

 周朝治天下推行的是分封制,诸侯国在效忠天子的前提下各自为政。以上所述金文的源流是以天子治下、展现王室风范者为大宗。西周诸侯国也作青铜器,但有铭文者较少。早、中期尤少,其书风亦与王室作器相类,更无清晰的发展序列,故未论及。随着西周诸侯国各自地域文化的发展。加上大篆正体的规范并未在中原核心区域以外产生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王权式微而少数几个诸侯国渐次雄霸一方之后,带有较为强烈的地域特色的诸侯国金文书风开始出现。进人东周以后,如同文化上的礼崩乐坏而导致百家争鸣的局面一样,书法艺术也迎来了?书同文字?前长达五百年的瑰异谲诡的时代。

 欣赏书法作品:

 周平王元年(前770)迁都洛阳,为东周之始,至秦统一天下(前221)止;后世史家以周元王元年(前475)为界,之前称春秋,之后称战国。东周五百多年,周天子逐渐失去对国家的控制力.春秋诸侯兼并.战国七雄争霸.烽烟四起。天下板荡,西周末年由?糟文?所建立的字体统一之路也因此荆棘丛生、前途漫漫,文字异形、书体多样之景况日甚一日。《毛诗大序》云:?至于王道衰,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说的是春秋之后诗歌创作由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正风?、?正雅?转为?变风?、?变雅?的原由,这也道出了春秋战国时期书法艺术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如果说讲求秩序感的稳定质朴的西周金文是?正风?、?正雅?的庙堂书法的话,那么由于王道衰微,政教失落,新的更多元、更世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逐步建立。?变风?、?变雅?的书法作品也由此发生并蔚然成风。东周早期。大篆正体虽然在庄严场合仍是应用大宗,但经过不同程度异化的篆体书风开始在一些周边的诸侯国各行其道,此后在文化相对发达的几个大诸侯国内,由于书刻工具和载体的改变或改进,并在基于实用的简化和快速书写需求的催生下,各种新的书体也已开始萌芽并走向成熟。到了东周晚期一方面是各国书体的混乱妨碍了文化的交流,与?天下大势?一样呈现出分久必合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在毛笔手书成为主流后。新书体的简单方便程度及字形变异程度已经大大超前,因而出现了文字史上最为奇特复杂的景观,而站在书法史的立场上来看,却正是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好景致。

 欣赏书法作品:

 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仍以金文为主。从考古发掘来看,铸刻有铭文的青铜礼器、兵器、货币等遍及四方五十余个诸侯国,其作品形式多样,风格千变万化。春秋初期的金文与西周晚期金文很相近,列国间的金文也都相差不远。春秋末和战国时,齐、晋、秦、楚等国的金文最具特色,带有浓郁地域的色彩。北方的晋国出现了尖头肥腹,形如蝌蚪的文字,疑即为后世所说之蝌蚪文。南方江淮一带吴、越、蔡、楚等国的文字,有的笔画多加曲折并拖有长尾.或以鸟形、虫形和圆点作为附加装饰,这种近于图案的文字,多见于兵器上,应是所谓的鸟虫书。郭沫若说:?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或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

 春秋中晚期出现了在金属器物表面镶嵌金丝的所谓错金工艺,并用于错嵌铭文。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传世《栾书缶》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错金铭文器物,系春秋晚期晋国器。颈和肩部有错金铭文五行四十字,内容记载晋大夫亲书伐郑败楚的功绩。此缶铭文与以往铸于器内的金文不同,乃是铭于器物最显著的位置上,故对字体的装饰性要求更高,这也是东周金文强调外在形式的优美华丽的原因之一。此铭文殊多异体,字呈纵势,线条柔韧婉转,婀娜多姿,风流妩媚之态为以往金文所无。战国时期错金工艺进一步发展,这些错嵌于素面器物表面上的铭文圆润秀劲、艳丽华美,在金文书风中别具一格。此时随着铁的开采和铁器的广泛应用,较青铜更为锋利的铁制工具在青铜器上留下了直接镌刻的铭文,刻铭笔画纤细挺拔,劲健奔放,是实实在在的?铁划银钩?。而一些兵器上的刻款则往往草率多姿,别有烂漫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