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萧萧送雁群的萧萧是什么意思

萧萧送雁群的意思是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秋风引》。

《秋风引》原诗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引》翻译

不知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

早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

注释

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至:到。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雁群:大雁的群体。

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闻:听到。

鉴赏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称赞韦应物的《闻雁》诗先直抒“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再以情会景,描写“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是“其情自深”,而“一倒转说,则尽人能之矣”。同是写闻雁,同是抒归思,刘禹锡这首《秋风引》偏偏“倒转说”,却取得了同样强烈的艺术效果。

首句切题,就题而问: “何处秋风至?”这一问破空而来,大有空际着笔,突兀劲挺之势。本来“西北秋风至”(江淹《休上人怨别》),谁人不晓?诗人明知故问,正透露出萧萧秋风引起的无限感慨。宋玉在《九辨》中早就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杀的秋气,最易牵动孤客感伤、思忆的情怀。难怪“自古逢秋悲寂寞”几乎成了游子的一种心理常态。刘禹锡被贬官异乡,既有壮志难酬的苦衷,有忧虑国运的隐痛,更有思亲念故的恋情。此时,一阵秋风吹来,更使得他愁肠难平。因而这一问并非深究秋风之何来,而与李白《春思》: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异曲而同工,寓含着伤秋、怨秋的无限情思。

首句虽以问语出之,但第二句却并不以答语扣含,而是宕开一笔,以耳之所听、目之所见,状秋风萧萧之声。写群雁辞归之形,这就把无形的秋风化作可视可闻、具体可感的形象,并在这凄切的景色中隐含着诗人的情思:萧萧秋风能把那知节令的大雁一群群地送往温暖的南方,可又有谁能送我这满怀归思的游子返回故乡呢?曹丕曾在《燕歌行》中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述说道: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虽也以秋风雁归,表现思断肝肠的愁情,却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本诗却以情会景,寄情于物,将念故之情融于秋风送雁的图景之中。

后两句,诗人将视野由远而近,由高而低,从天际的群雁移到风入庭树、孤客感触。“朝来”即承接照应上两句,说明秋风之至虽无处可寻但随处都有,又暗含末句“先闻”二字,表明孤客对秋风感触之早、之深。“孤客”二字则点破题旨,突出了人与物的关系。“最先闻”又“为孤客传神”,使其“无限情怀,溢于言表” (李瑛《诗法易简录》)。

这首诗虽以秋风为题,抒写孤客愁思,但诗人并没有在客心上铺张扬厉,而是驰骋想象,寻秋风之迹,状秋风之声,绘出秋日寂寥之景,这景中已融进了孤客的深切感触,映衬出游子的思归愁肠,后一句既画龙点睛,又临去秋波,点破题旨,给人以极大的思索和联想余地,堪称为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