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

 《说 木叶 》这篇课文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引用古诗文较多,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二语文 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说?木叶?》课文解读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出自《九歌?湘夫人》,全诗抒写湘君追怀湘夫人的情景。湘君来到湘江边与湘夫人约会,但湘夫人却只降临在江北的沙洲之上,湘君远远望去,却不能相会,心中愁苦万分。此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湘君?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南朝诗人。此两句烘托秋月初升之境,营造了一种孤独凄楚的氛围。)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南朝诗人。此诗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这是诗开篇的景物描写,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下面节士内心的慷慨之情。浦,水边;歇,在这里是?萦绕?的意思。)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原为南朝梁大臣,梁为西魏所灭,王褒被俘北去,途中作《渡河北》一诗。开头这两句的景物描写,烘托了对南国无限思念的感情。)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一段,开门见山,径奔主题。作者列举读者习见的古代著名诗文为例说明一个现象: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那么,?木叶?有什么诗意,为什么会受到诗人们的钟爱呢?读完本段,读者自然会带着这样的问题,饶有兴致地随着作者继续深入探讨。]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诗句大意是:橘,这天地间美好的树呀,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后皇,皇天后土,这是对天地的尊称。徕,通?来?,句中助词。服,习惯、适应。)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汉代诗人。诗通过描写山中的艰苦危险,劝隐士放弃山林隐居生活。)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选自汉《古诗十九首》,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华滋,茂盛的花朵。)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作者通过对?木?字的释义引出诗歌语言中又一个奇特的现象:?木?的意义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却大量地运用?木叶?一词,少有?树叶?一词。这是为什么?由此,作者把探究推进一层。]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萧纲,即南朝梁简文帝,宫体诗人。?鸟飞得?,鸟自由自在地飞翔。得,得意,满足。另说是?鸟飞碍?,指树叶茂密,鸟飞受到阻碍。)?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后面的 句子 是:?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意思是,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但不久之后又当如何呢?华,花。)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 (柳恽,南朝诗人。此诗描写江南女子对远在北国边境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诗写思妇由眼前所见江南秋天之景而遥想塞北寒秋之景。捣衣,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亭皋,水边平地。陇首,泛指北方边塞之地。)?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沈佺期,初唐诗人。此诗写闺妇对远行戍边的丈夫的思念。所引诗句大意是: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戍守辽阳十年,她日夜怀想思念。砧,捣衣用的石头。)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作者顺着?树叶?木叶?的思路继续探索,又发现一个语言现象:古代诗人不仅常常单用一个?树?字,而且凡是在该用?树叶?一词之时也常常化繁为简,只单用一个?叶?字,而用?木叶?一词之时却反过来避简就繁,一字不省,于是作者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在古代诗歌中?树?与?叶?竟然不连用呢?]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南北朝文学家,原为南朝梁臣,奉命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历仕西魏、北周。此赋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作者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所引诗句借景物描写形容梁朝军队溃败的情景。?涔阳?,江岸名,今湖南澧县有涔阳浦。极浦:遥远的水边。涔,c?n。《九歌?湘君》:?望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作者继续探索又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古典诗歌中不仅不用?树叶?,而用?木叶?,而且还不用?落叶?,而用?落木?。]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第二段,作者通过对古代大量诗歌语言的分析,发现一条规律,即明明是描写?树叶?,却偏偏用?木叶?,明明是描写?落叶?,却偏偏用?落木?。作者说这是前人在诗歌语言上的创造。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创造?其中的创意又表现在哪里呢?读到这里,自然又会激起继续探讨的兴致。]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 辩论 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从这一段开始,作者由对现象的分析深入到对本质的探讨。作者分析?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一个?木?字。诗人为什么钟爱一个?木?字呢?原来诗歌是用形象思维,不用概念思维,?树叶?落叶?虽然概念准确,合符逻辑,但是无助于形象的创造;?木叶?落木?虽然从概念上看违背了逻辑,但是却有助于形象的塑造。那么,这个?木?字是怎样有利于形象的塑造,又塑造了怎样的形象,?岂不大可思索吗?读者不由又期待阅读下文。]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