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思路〗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镜?,马致远出人意料地连用了九个名词为夕阳下远行天涯的?断肠人?勾勒出一幅凄清,萧条的背景。

 根据这首诗作者运用的特定表现手法以及诗歌本身具有的情感特征,在教学时,应将朗读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感情,理解诗句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将通过批判课文插图,进一步探掘小令的意境美和发挥学生想象,生动形象描绘画面作为教学难点。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们想象能力,鉴赏能力,逐步形成批判品质和质疑精神。

 这首小令文字质朴无华,但能够?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沉德潜《说诗啐话》),?多读,熟读,烂读?,自然会悟出?淡淡而绵长?诗意。因此,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探究。教学时,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教学方式,即?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抓住图像,挖掘诗歌深意?,?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的层层推进的方法,最终求得鉴赏诗歌秘诀,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读写能力。

 〖教学理念〗

 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

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习?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附优美的佳作:

 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教学反思

 1、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2、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资源汇编

 1、马致远其人(说明:必要时可作入教学时的?导入?环节)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散曲《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2、?悲秋?诗句集汇(学生积累背诵)

 ①白居易《南浦别》;

 ②杜甫《登高》;

 ③李煜《相见欢》;

 ④李清照《一剪梅》;

 ⑤李清照《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