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是一本吗?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五邑大学是一所本科类院校,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交通工程、纺织工程、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建校37年。

五邑大学简介:

五邑大学(Wuyi University)地处中国第一侨乡的广东省江门市,是珠江三角洲西岸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教学型地方大学,广东省省市***建本科高校、省市***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

学校1985年建校,1990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1996年成为本科教学合格单位,199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等级。

截至2018年5月,校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良好。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区市、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学生,面向国内外招收研究生。现有各类在籍学生2.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9万人,研究生400余人。

学校坚持践行“好学、多思、求实、创新”的校训,秉承“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思想品德高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国际化视野、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市厅级科研平台47个。

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电材料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中式家具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轻化工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性纤维与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功能性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等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市厅级科研平台:江门市移动商务研究中心 、江门市工业发展研究中心、江门市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江门市建筑工程勘察与质量监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门市纺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门市轨道交通安全测控技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门市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门市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门市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门市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江门市企业管理研究中心、江门市体质健康研究中心江门市LED研究院等

学校***获批纵向项目333项,其中:国家级研究项目14项,省部级研究项目79项,厅市级研究项目240项;与企业合作研究项目逾600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学校教师发表论文近2000篇,其中,被SCI收录418篇;获授权专利424件。

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58.61万册,其中中文纸质图书141.86万册,外文纸质图书5.03万册,中外文过刊7.22万册;图书馆还订阅了中外文期刊、报纸***1475种;馆藏电子图书132.5万册,订阅了28种(类)中外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国研网,北大法宝、EBSCO、SPRINGER等),拥有自建数据库3个(英语语音学习数据库、华人华侨数据库、随书光盘数据库)。

学校设有17个教学机构,77个本科专业(方向)。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000人。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7人(其中包括院士4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青”4人、海外“杰青”1人、国家“优青”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等),省级高层次人才12人,海外各类优秀人才60人。

学校拥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独立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程硕士、教育硕士两个类别***10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

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省级重点(名牌)专业、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等***3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土木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江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工程、纺织工程、旅游管理、法学、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服装设计与工程、工业设计、艺术设计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电子商务、纺织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法学、通信工程、建筑学、软件工程、自动化、汉语言文学、网络工程

省级名牌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纺织工程

省级重点专业: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土木工程

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轨道交通车辆工程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近5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其中,与美国罗格斯大学、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建立了海外联合研发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