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有当代文学史的复习资料
A卷百合花茹志鹃的的短篇小说《百合花》,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战争中的人间温情。小说以战争为背景,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一个年轻质朴、憨厚不善言辞,特别怯于与异性交往的通讯员 与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我”之间,与单纯善良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主要通过细节描写(“破洞”、“菊花”、“百合被子”等),体现出人性美和人情美,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小说情感细腻,语言“清新”、“俊逸”,具有浓浓的抒情味。双百方针“双百方针”全称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文艺界,包括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学创作,贯彻这一方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梁三老汉梁三老汉是柳青的《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解放前三次创业,三次失败,梦想当“三合头瓦房院”的主人,分土地时的激动,对梁生宝建互助组的不满和阻挠等。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的中间人物。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天山牧歌《天山牧歌》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其主题是“记载下各族人民生活的变迁”,来歌唱刚刚揭开帷幕的新时代。它具有颂歌格调,有着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诗人创造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抒唱了西北少数民族的地方风情和精神生活,如《吐鲁番情歌》等都从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取材。尤其是直接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如《赛马》、《苹果树下》等在构思中把爱情同创造新生活的劳动相结合,主题仍是“生活的赞歌”。简答? 谈谈《红旗谱》的主题内容和艺术特色1、主题内容:《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这是一部中国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冀中平原的风云,不仅成了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写照,而且把农民的反抗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通过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只有汇入***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才可能获得成功。2、艺术特色1)、文学的民族形式小说以锁井镇两户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组织并提炼故事情节,结构虽然不是章回体,但有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每部分六七千字,相对独立,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2)、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古典小说常见的通过人物的行动,特别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以粗线条勾勒人物的性格。同时又适当吸收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通过静态的叙述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工笔细描,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3)、民族化的语言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来自农民群众,又进行必要的提炼加工,尽可能通俗易懂,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对于语言的民族化,梁斌作了很有意义的尝试。4)、民俗风情画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使作品深深扎根于厚实的民族土壤之中。? 谈谈《关汉卿》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主题“为民请命”是《关汉卿》的政治主题,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响当当的“铜碗豆”精神是关汉卿的性格主题,这两个主题凝聚起来体现在《窦娥冤》的创作及其遭遇中。2、艺术特色1)、复线式结构,又称“戏中戏”在《关汉卿》的情节结构中,戏中戏是一大特色。《关汉卿》剧作中穿插了《窦娥冤》一剧的写作、演出、遭遇。以《窦娥冤》的写作概括关汉卿的一生生活和性格精神是十分适当的。戏中戏的构思精巧,提高了剧作的思想性,同时也丰富了艺术性。情节曲折多变,形式多样,虚实结合,更富传奇意味。2)、话剧加唱“话剧加唱”是田汉的一贯做法,也是他的拿手好戏。《关汉卿》结合剧情安排了不少富有意境的歌唱性曲词,如《蝶双飞》,《沉醉东风》等。这些曲词不仅是关、朱二人精神世界的剖白,也增强了戏剧的诗意和抒情性。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是田汉对传统戏曲的继承,是话剧民族化的一种尝试。3)、悲剧结局大团圆结局固然符合作者一贯的浪漫主义,也能迎合观众的喜爱。但是,经过对历史的考证,以及对戏剧创作规律的尊重,作者最后决定以悲剧结尾。朱帘秀未蒙恩准,只能在长亭悲愤地唱一曲《沉醉东风》与关汉卿挥泪而别。演出效果证明,这种悲剧比喜剧结尾更具深沉的力量。? 谈谈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林震和刘世吾的形象极其矛盾1、刘世吾的人物形象刘世吾是组织部的副部长,他的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他好像已看透了一切,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激情,对什么都“习惯了,疲倦了”,对那些有损于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和缺点,也显得冷漠、麻木。这个形象当时被认为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的典型2、林震的人物形象林震是刚来到组织部的青年人,怀着一种成长的渴望和焦虑来到组织部。他发现这里的实际情形与自己的理想和想象相距甚远,对刘世吾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甚为不满,在他身上有着娜斯嘉那样的英雄特质。他的心地单纯,眼光稚嫩,方法简单,因此到处碰壁。林震的激情多半来源于前苏联的小说,用小说来指导生活,其本身就是对生活规律的背离。3、两人的矛盾刘世吾与林震两人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麻袋厂事件。麻袋厂的厂长王清泉已蜕化为“漂浮在生活上边,悠然自得”的新生官僚主义者。刘世吾对这一情况很了解,但对他一再容忍。林震则认为这一现象不符合他所理解的党的组织工作,王清泉的错误应该立即纠正,不能“宽容”。于是他积极行动。? 浅谈《陈奂生上城》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陈奂生上城》里的陈奂生已不再为饥饿所累,小说通过主人公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作者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进行写作。陈奂生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的画像,其性格心理的两个侧面并存交错:善良与软弱、纯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和容易满足的浅薄、讲究实际和狭隘自私等等。他的性格缺陷主要表现在“奴性”意识和“阿Q”精神。1)、“奴性”意识陈奂生承蒙县委书记善待便感恩不尽,更给了它足以骄人的资本,而且返乡之后,其身份也确实有所提高,不但村民们对其敬羡有加,连大队干部甚至公社农机厂的采购员也对其友好得多了……作者有力的讽刺和揭示了仍然引人注目地存在于陈奂生及广大农民们思想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的心理。2)、“阿Q”精神在陈奂生身上,一样表现出“阿Q”式的精神遗存,在付出五元钱之后,一种破坏欲,一种损人不利己的心理便发作起来,他用脚踏沙发,不脱鞋就钻进被窝,并算计着要睡足时间。又从破坏欲的发泄转变成自我安慰:既然一夜就住了五元钱,那么索性就去买个新帽子戴戴。最后用“精神胜利法”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认为由县书记送去,花五元钱住一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荣耀,于是他“仅仅用五元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这一切即使人忍俊不禁,又令人深思。论述? 《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成长道路及其在作品中的结构作用《青春之歌》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30年代前期北平抗日救亡运动的面貌,概括了一代知识分子与个体与集体,与人生与革命的生活道路。 1、艰难而曲折的成长道路1)、从离家出走到跳海自杀——个人奋斗道路的绝望特殊的家庭际遇使林道静从小就养成了反抗压迫和同情弱者的品格。前往北平求学的机会使她提高了文化素养,接受时代的熏陶,从而萌发个性解放的思想。这一切使得她选择了挣脱包办婚姻,愤然离家出走。流落北戴河的林道静,在她追求自食其力的道路受挫后,孤立无援,只得以跳海自杀的方式控诉社会的黑暗与罪恶。2)、爱情的希望和破灭——林道静的情感超越当林道静自绝时,北大青年学生余永泽用美丽的话语和“骑士兼诗人”的风度,重新燃起她对人生的希望之火。两人很快由相识,相爱到同居。爱情的浪漫并未使她实现自由、自主的人生追求。***产党人卢嘉川的被捕等事件,刺激林道静超越个人情感,与余永泽决裂,开始人生的新转折。3)、投身于社会解放事业——林道静的精神超越被热血青年唤醒的林道静,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同时,也暴露了对革命不切实际的幻想、狂热和斗争经验的缺乏,以及某些个人英雄主义的弱点。在其他革命者的帮助教育下,她不断克服自身弱点,逐步成熟起来,加入了中国***产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生命的意义。2、以林道静的成长道路为作品结构《青春之歌》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穿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1)、时代背景的展现小说把人物置于九一八到一二九的被济南工商,既展示了30年代初期、中期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再现了以北平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背景。《青春之歌》体现的不仅是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也是国家的成长过程,她是一个群体的象征。她的情感超越于精神超越之路也对应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史上,充满着人道主义与阶级斗争的矛盾,构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基本的冲突。最后,卢嘉川、江华拥有了林道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拥有了中国。 2)、知识分子群像的塑造通过简笔勾勒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群像,揭示了时代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深刻影响。林道静是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华民族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其政治意义在于证明青年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曾经徘徊、沉沦堕落,终究觉醒的王晓燕;追名逐利、庸俗卑锁的余永泽;纵欲虚荣、沉沦堕落的白莉萍,等等,他们分别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各种类型。这些人物的出现与存在,无不与林道静发生联系,并通过他们来突出林道静的形象。? 比较杨朔 、秦牧散文的写作艺术1、 杨朔的“诗化散文”杨朔明确提出过“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并在自己的实践中孜孜以求“诗”的目标和审美理想,形成了清新俊逸而含蓄的风格。1)、讲究艺术构思杨朔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见微知著,使作品的思想得到 寓大于小,寓远于近 的艺术表现,因而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如《樱花雨》通过表面生性怯懦的旅店侍女君子在罢工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来表现全国性罢工运动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杨朔在构思上追求新颖、奇巧,擅长借鉴古代散文“文眼”的经验,如《雪浪花》着力表现浪花咬礁石的“咬”字。他的多数散文缜密、精致,经过刻意的构思而使作品从满了诗意和艺术的美。2)、注重诗的意境杨朔的很多散文用诗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如《海市》中以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比喻欣欣向荣的长山列岛。他在一些散文中间,让人物活动于诗意的画面,予以艺术点化,使人、景、情交融为一体,成为动人的艺术境界。如《雪浪花》的结尾部分描写了老泰山退场的画面,把自然景物的美、人物精神的美和作者抒情的美浑然熔为一体,委婉、诗意地突出“黄昏颂”的主题。3)、讲究艺术结构杨朔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如《荔枝蜜》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了“我”对蜜蜂由畏惧厌恶到乐意“变成一只小蜜蜂”的感情变化和历程。2、秦牧的“知性散文”秦牧提出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创作主张。1)、知识性于思想性熔于一炉秦牧的散文被读者称为知识的“花城”。他的散文创作宗旨是寓深刻的思想性于丰富的知识性中。如《花城》叙写了广州年宵花市久远的风俗、南国的情调、节日的气氛、各种奇花异卉争奇斗艳的盛况。各式人等赏花的心境和欢乐,以及一些名贵花种从野生状态到人工培植的嬗变情景与趣闻,这些都归一、凝聚在把“花城”作为新中国的形象来描写的意趣上。2)、“形散”与“神聚”结合秦牧散文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如《社稷坛抒情》借助古坛发思古之幽情,写到五色土的含义,屈原《悲回风》、《天问》的诗篇,四方五行观念与古代思想家的探求……这些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都以“一个历史的民族的子孙”的激情贯串统一起来抒唱祖国的统一和强盛。3)、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秦牧的审美原则注重“散文味”和幽默。他的多数散文是知识性的杂感、随笔、短论,传说、故事和遗闻等知识题材本身的喜剧色彩是散文具有情趣性和幽默感。如《不老》引用了一位法国主教在大街上见到的趣闻。4)、“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秦牧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他注意运用抑扬顿挫的音节和一连串的排比,擅长运用譬喻点染和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尤其在《艺海拾贝》中,他通过贴切生动的譬喻,把复杂深刻的文艺思想和各种艺术规律说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强。B卷《武训传》《武训传》是孙瑜根据武训生平事迹编导的历史传记影片。影片描写武训为了让穷苦的孩子也能念书,自愿为奴,忍受屈辱行乞,兴办三个义学,从而歌颂了武训精神,肯定了武训所走的道路。1951年开展了对《武训传》的批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批判的文艺运动斗争的先河。《绿化树》张贤亮的《绿化树》描写了知识分子章永璘在苦难的肉体磨难中所称受到的灵魂洗涤的心理历程。作者描绘了马缨花、海喜喜、谢队长这样的劳动者重塑了章永璘这个“人”的性格。特别是马缨花,她用一个劳动人民的乳汁,也用一个女性的温情改造了一个心灵卑下的人物,她始终是章永琳心灵中的维纳斯,是传统美德的对应物和象征体。荔枝蜜杨朔的《荔枝蜜》通过记叙作者的一次走访、观察蜜蜂酿蜜的经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以自己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从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到赞赏蜜蜂,到梦见自己已变成一只蜜蜂。借助赞美荔枝蜜的香甜和蜜蜂的辛勤劳动,来热情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歌颂为创建美好的生活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劳动人民,抒发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人到中年》谌容的《人到中年》主要描写的是中年女医生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运转导致心肌梗塞病发、几近死亡的悲剧。小说还描写了陆文婷周围一些处境相似的知识分子。作者在文学创作中较早地对“中年问题”进行开拓。小说成功塑造了陆文婷和“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这两个艺术形象。陆文婷是一个毫无怨言地把自己奉献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典型形象。秦波则是一个满口革命词句,满脑子特权思想的人物形象。简答? 谈谈当代文学历史分期二分法:1949~1976年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1976年至今天 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标志着我国文学发展进入新时期。三分法:1949~1976年1976~1989年 1989年至今天 多分法:1949~1966年:十七年文学1966~1976年:文革十年文学1976~1989年:新时期文学1989至今天:90年代文学? 简答50、60年代小说主要内容及艺术得失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1、历史题材小说的繁荣在历史题材方面,本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出现了许多经典之作:“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2、现实生活成为突出题材与历史题材相辉映,现实生活,特别是农村题材,为本时期小说创作的另一个突出的题材。代表作品,短篇的有赵树理的《登记》,李准的《李双双小传》等,长篇有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和浩然的《艳阳天》等。本时期还有两类作品不可忽视。一类是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敢于正视现实矛盾、大胆干预生活的作品,一类是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等打破人情、人性禁区,描写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作品。3、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50、60年代的小说,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有新的英雄人物形象,如扬子龙、江姐、梁生宝;有性格比较复杂的“中间人物”,如严志和、梁三老汉、盛佑亭。本时期小说取得一些成就,与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专业创作队伍密不可分。这支队伍包括赵树理、周立波等创作经验丰富的作家,也包括王蒙、高晓声等崭露头角的新秀。4、图解政治的缺失本时期的小说形成了统一的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由于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潮,本时期小说片面地 只承认肯定性的歌颂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客观的反映,不少人物形象类型化、模式化。在表现手法上,片面追求民族化、大众化。总之,这一时期的作品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方法、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缺乏多种色彩。? 举例浅谈郭小川诗歌艺术特色1、“战士兼诗人”的写作观念郭小川认为“诗人首先是战士,要纵观整个新时代,眼光应当敏锐,唤起人们斗争”。他事事处处以“战士——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从现实社会重大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革命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如《致大海》以“大海”作为革命的象征,寻绎它作为一个战士——革命者的心路历程。2、探求人生真谛的尝试郭小川试图在诗中探求人生真谛。他认为文学的核心是思想,“而这所谓思想,不是现成的流行的政治语言的翻版,而应当是作者的创见”。他力图深入挖掘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努力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观察、思考和发现。如《望星空》,“望星空,/我不禁感到惆怅。”这是诗人突破了对现实的满足感之后,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既有对大跃进的狂热反思的意味,也是在心灵层次上把握人生的一次尝试。3、诗歌形式的创造和革新郭小川在诗歌形式上提倡“民族化和群众化”。他的诗作中主体是政治抒情诗,思想内容政治性强,所以他十分重视诗体的形式革新。1)、渗透激情的感性形象郭小川努力寻求让激情渗透到感性形象中取得最佳表现手法,比如反复渲染、铺陈手段等。2)、诗的音乐性他特别注重通过诗的音乐性,即通过押韵和节奏,来创造“雄浑而壮丽的气势”,围绕诗歌节律进行句法和章法的试验。3)、“楼梯体”他学习俄罗斯未来派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形式,一般采用“楼梯体”,注重长句拆行时的节奏,尽可能做到大体整齐和押韵。? 谈谈柳青《创业史》主人公人物形象在《创业史》所有的矛盾斗争和各种人物关系中,梁生宝始终处于轴心位子。他是一个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1、人物思想性格的核心作为世代贫穷的农民的儿子,梁生宝从父辈血脉中继承了与穷苦命运抗争的进取精神,很快接受党的教育。质朴的进取精神在他身上上升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把肉体与灵魂毫无保留地献给集体事业。他渴望走***同富裕的道路,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创社会主义大业,这是梁生宝思想性格的核心,也是区别于以梁三老汉为代表的老一代创业者的本质所在。2、“创业者”形象的塑造小说围绕梁生宝的性格核心,对他进行了多侧面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党的忠实儿子”形象。在创业过程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与阻力,社会的和自然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公开的较量和隐蔽的破坏干扰,他始终毫不动摇,一往无前,听党话、跟党走,反映了创业者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外出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山砍竹子等情节,表现了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吸收白占魁入组,耐心帮助继父梁三老汉,正确处理与郭振山的矛盾,又表现了他的忠厚、善良、真诚、淳朴性格。3、人物形象的人为拔高总之,梁生宝是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羁绊的新人形象,在他身上体现了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但是,作品反映的那一段生活由于种种原因,暴露出某些政治上的偏误,梁生宝的形象带有明显的英雄化、理想化倾向。虽然如此,那个时代作家对艺术追求和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还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