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品风格?
一、巧设矛盾 意味深长
例: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孔乙己》)
“大约”表示“概数”,而“的确”表定数;乍一看,前后矛盾,但仔细研读,不难发现:“大约”是因为我并未亲见,二十多年来没有人知道孔乙己的生死,只能“大约”而已;而“的确”是根据他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景结论的。
作者巧设矛盾,展示了备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摧残的孔乙己的穷途末路。所以“大约”一词用得合情,“的确”一字用得合理;两个矛盾的词在同一句子里达到了统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令读者回味无穷。
二、妙用动词 传情达意
例:黑的人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个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抢过洋钱,捏了捏转身去了。(《药》)
为体现人物的关键处,作者精选了一大串适于表现康大叔在这个特定环境中,卑鄙性格的几个词:“抢”、“扯”、“裹”、“塞”、“捏”、“转”,痛快淋漓地把这个凶暴残忍、自私贪婪、衣冠禽兽艺术形象的本质全盘托出了。
这几个动词可谓神来之笔,既自然贴切,又形象逼真,把人物性格展现得具体可感,栩栩如生。
三、善于白描 形神兼备
例:先前的杨二嫂,人们叫伊“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人物的肖像,活画出了杨二嫂的形神兼备的立体图象,一“高”一“薄”,一“搭”一“张”,寥寥几笔就从外观上将这个由小康走向败落的小市民的嘴尖舌利、刻薄而带市侩气的特征勾勒了出来,令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四、特征比喻 写景状物
例①、就在他背后的书架旁边,已经出现了一座白菜堆,下层三株,中间两株,顶上一株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幸福的家庭》)
②、爱姑便坐在他左边,将两只钩刀样的脚正对着八三摆成一个“八”字。(《离婚》)
作者利用文字形体特征作为写景状物的手段,贴切可感。
用“A”、“八”,这二个字名名词,取字之音、形,不及字之义,利用其字特征形体描摹,这种手法极具特色,读者仅从一字之上,便能影影绰绰地见到描写对象的情状,质貌,可谓妙笔传神。
五、标点活用 激发想象
例: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
短短的一行文字,作者用了几种标点符号,含蓄之意脱颖而出,表现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穷酸的模样。封建科举制度象一条毒蟒蚕食着孔乙己。
当受到旁人奚落捉弄时,他既想辩白,但又心亏理怯,这种复杂的心理很难表现。作者惜墨如金,活用省略号,一是表现了孔乙己心乱嘴笨,自欺欺人;二是留下空白,将未尽之意,留给读者去咀嚼、想象,使读者越想越好笑,越思越有味,用喜剧的手法,营造悲剧的气氛。语言精辟,画龙点睛,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六、雾里看花 妙笔生辉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也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这些模糊的语言象雾里看花朦朦胧胧,但细思而悟,这是行文的必要。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敢怒而不敢言的时代,对反动派惨无人道的血腥罪行和钳制言论自由的专制统治是无法发泄的,而内心坚信革命必定胜利。用“夜”、“路”、“他们”,这些具有模糊性质的语言,巧妙地道出了言外之意,唱出了弦外之音。抒发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愤懑,对黑暗社会仇恨心理。
扩展资料
诗作特色:
鲁迅的创作生涯里也创作过许多优秀的诗歌。虽然总体数量并不是很大,但其艺术特点有着很多为人称道、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
郭沫若曾评价道:“鲁迅先生无心作诗,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
鲁迅的诗歌,在古体诗创作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些诗歌不仅内容丰富、朗朗上口,更有很高的艺术美感及思想特色,是革命丰富情感、完 美艺术特质的良好的结合体。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