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墨竹的诗句郑板桥

1. 关于墨竹画的诗句

2. 关于墨竹的诗句

关于墨竹画的诗句 1.有关郑板桥作品《墨竹画》的介绍

郑板桥墨竹作品欣赏 在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升起一簇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这就是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

他们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而在这些著名的群星里,最为皎皎者应首推郑板桥。

郑板桥(1 695—1 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

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成人。父之本(字立庵),县禀生,家居授徒众多,板桥幼随父学。

1 6岁随邑人陆震学作词。约25岁,因娶妻有了子女,再加上父亲年迈,为谋生计遂设塾于真州之江村(又称西村),从事教馆生涯三四年。

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职业画家。雍正十年(1 752),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

乾隆元年(i 736),板桥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并特作《秋葵石笋图》以自贺。乾隆七年(1 742)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当1 2年县令。

据史料记载,他在做范、潍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案无一积牍,无一冤民,从而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郑板桥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的书法,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故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

郑板桥的绘画是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

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遂取其意”这就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

他极力主张学画.“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学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

“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一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正由于郑板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故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劲健的艺术风格.从而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

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

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 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 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 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 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

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 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郊板桥画 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画风取法石涛而又有创新。

郑板桥的画,构图奇险,不拘一格,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平淡天真,比如他画的兰花,有的生在悬崖峭壁之中,有的生在平坡荆棘之畔,生机蓬勃,意趣横生。不仅有完美的艺术形 式,而且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在封建专制的时代,这些以“劳人”为重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民主思 想的火花。

他又在《竹石图》中题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子而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确有同。

2.郑板桥的题墨竹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3.郑板桥的题墨竹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墨竹: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4.《墨竹题图诗》 大意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诗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乾隆时进士,曾任七品县官。 这首诗写他在任上是山东受灾,饥民无数。

郑板桥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寐。听着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他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起身展纸做画,成就此篇,送予上级,使其了解民间疾苦,并上书请示放赈,打开官仓,救济百姓。

灾情严重,情况紧急,他来不及等上级批复,毅然决定开仓放粮,同时动员官人煮粥赈灾,因此得罪了上级,被罢官。朋友说他糊涂,他写“难得糊涂”四字表明自己的态度。

前人画竹多写实,竹干粗,竹叶小。板桥笔下的竹子竹干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虽是风吹萧萧作响,但竹叶绝无风吹雨打之态,表现出作者“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参考资料:

5.>中竹子 的诗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诗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乾隆时进士,曾任七品县官。

这首诗写他在任上是山东受灾,饥民无数。郑板桥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寐。听着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他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起身展纸做画,成就此篇,送予上级,使其了解民间疾苦,并上书请示放赈,打开官仓,救济百姓。灾情严重,情况紧急,他来不及等上级批复,毅然决定开仓放粮,同时动员官人煮粥赈灾,因此得罪了上级,被罢官。朋友说他糊涂,他写“难得糊涂”四字表明自己的态度。

前人画竹多写实,竹干粗,竹叶小。板桥笔下的竹子竹干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虽是风吹萧萧作响,但竹叶绝无风吹雨打之态,表现出作者“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关于墨竹的诗句 1. 关于墨竹的古诗

关于“墨竹”的古诗有:

1.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____郑燮《新竹》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____王维《竹里馆》

3.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____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5.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____王庭筠《绝句·竹影和诗瘦》

6.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____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7.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____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

8.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____吴均《山中杂诗》

9.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____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10.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____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11.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____白居易《夜雪》

12.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____李峤《风》

1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14.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____郑谷《鹧鸪》

15.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____杨万里《夏夜追凉》

16.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

2. 墨竹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一句是 实写

第二句是 想到,虚写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 思考

萧萧:竹枝叶摇动声

些小:小小

关情:牵动感情

译文:

我在衙门书房里躺卧休息,听到窗外清风吹动竹子的沙沙声,就好像是饥寒交迫中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话看似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象征诗人“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中心:表达了诗画家淡泊名利,已解除老百姓为己任的胸襟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3. >中竹子 的诗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诗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乾隆时进士,曾任七品县官。

这首诗写他在任上是山东受灾,饥民无数。郑板桥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寐。听着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他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起身展纸做画,成就此篇,送予上级,使其了解民间疾苦,并上书请示放赈,打开官仓,救济百姓。灾情严重,情况紧急,他来不及等上级批复,毅然决定开仓放粮,同时动员官人煮粥赈灾,因此得罪了上级,被罢官。朋友说他糊涂,他写“难得糊涂”四字表明自己的态度。

前人画竹多写实,竹干粗,竹叶小。板桥笔下的竹子竹干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虽是风吹萧萧作响,但竹叶绝无风吹雨打之态,表现出作者“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4. 郑板桥的题墨竹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5. 郑板桥的题墨竹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墨竹: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