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非常思念故乡 可为什么不回故乡

请参考下文:

转载▼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体

李白何以终生没有回返蜀地故乡?——中秋节后话,谈谈中国文人的面子观

几乎每年中秋,中国人在纪念中秋节的时候,都要朗诵李白的一首千古名诗,即李白的《静思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其实,李白的诗歌中,关于月亮的诗句,就有700余处,且大多与他怀念故乡的情绪相联系。由此可见,每到月圆之时,李白都多少有些忧郁的惆怅,这,是文人常见的一种内心情怀,并不希罕,只是,李白将这种当事人怀念故乡又不能够回返故乡的忧郁情结,通过他的诗歌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已

但是,现在的中国各种史料,其中也包括李白故乡的蜀地的地方志中,都没有任何资料证明李白出川以后回返过他的家乡——今四川绵阳地区下属的江油市青莲乡。这样,就给予今人留下难解之谜了。

说起李白故乡的青莲乡,今天的许多中国人当然是不熟悉的。但是,这次汶川地震中北川县的唐家山堰塞湖泄洪的下游区域,也就是北川县境内的涧江与绵阳的涪江汇流的三角地区,就正好是李白故乡的青莲乡。青莲乡,是一个非常美丽和富饶的浅丘村野地区,这个优美的地方出李白这样的大诗人,应该是在情理之中。

李白,据说祖先是陇西成纪人,但是,这样的说法,是根据范传正纪念李阳冰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的碑记所指意李阳冰的籍贯所言。因为李白生前曾经投靠过他的“族叔”的李阳冰,这样,后人就根据李阳冰的籍贯,也说李白是陇西成纪人了。这样的说法,还有个很荒诞的后说,即,李白和李阳冰,都是晋朝时代的凉武昭王李暠的后裔。而历史事实是,李暠,则几乎是唐朝时代李姓人家***同所说的祖先,也包括李唐皇族也是这样的说法。这样的说法,当然不可信,这就相当于现在的绝大多数蜀人一说自己的祖先,就说自己祖先是湖北麻城孝感乡人的那样。其实,这是中国古代一种互相攀亲***同祖先以达到结缘朋党以求自保安全的习俗,所以,中国古代的家庭族谱,大多是不可靠的。

现在,关于李白身世的说法,一般有两种有一定史料支持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说他的祖先曾经到过西域的碎叶城,李白就出生在这个地方,李白五岁时候随父亲入蜀定居在现在的四川江油市青莲乡一带。碎叶,在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朝时期,这个地区是唐朝所属的安西四镇之一。一种说法,就是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所说的李白是“因家于绵,身既生蜀”。这就是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李白出生就是蜀地。

李白大约25岁出川,他有两女一子,儿子后来失踪,两个女儿因为父亲生前的落魄穷困,也嫁于乡间农夫为妻。这样,李白就没有后人显世了。

笔者认为,李白生前虽然非常怀念他的家乡,即现在的四川江油市青莲乡,一是因为这个地方非常美丽,同时,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李白生前曾经在道教发源地的青城山中居住过许多年,他当然也到成都旅居过。这些地方的自然风光和村野田园,不仅仅美丽,且富饶、温馨与和谐。所以,唐开元年间,即西元733年左右,当李白被排挤出朝廷,他在中原和江南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他当然就会很怀念自己故乡的日子了,因为,这样的流浪日子,对李白的美丽富饶的故乡来说,反差就实在是太大了。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李白平生诗歌中有许多怀念故乡的诗歌的缘由吧。

李白为什么终生为什么都没有回返自己的故乡呢?他有一首忧郁的诗歌,可能能够说明他的心境,他在他的《门有车马客行》中吟诵道:“门有车马宾,金鞍曜朱轮。谓从丹霄落,乃是故乡亲。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北风扬胡沙,埋翳周与秦。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恻怆竟何道,存亡任大钧。”

这首诗歌,大概作于西元750年代的后期,这个时候的李白大约有五十余岁,当时,正是安禄山叛乱的时刻,天下大乱,可能当时的李白已经到了江南一带避难。当故乡人来看望他的时候,他表达了自己出川以后的惆怅,“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

当李白打听自己乡人的情况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昔日的许多亲友,大多已经作古了,李白这此时的心境,人们是可以想像的,他心中一定充满了物是人非的凄凉。这,可能是李白害怕回返故乡的原因之一吧。

李白还有一首怀念故乡的诗歌,也是很动人的,他在《游秋浦白笴陂二首》中吟诵道:“何处夜行好,月明白笴陂。山光摇积雪,猿影挂寒枝。但恐佳景晚,小令归棹移。人来有清兴,及此有相思。白笴夜长啸,爽然溪谷寒。鱼龙动陂水,处处生波澜。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

由此可见,李白生前怀念故乡的情结非常浓郁。他已经达到了自己难以忍受的悲凉心态了。

安史之乱时,当时的四川,是唐朝的大后方,唐朝的皇族和许多朝廷大员,都进入四川避难,就连李白的朋友的杜甫,当时也流落到四川成都和蜀州(即现在的四川崇州市)。但是,非常奇怪的是,李白却没有回返他的故乡,他而是扭头南下江南了。江南地区,他人生地不熟,他在此间一直是穷困潦倒到了极点,这也是他后来身体极端不好而早亡的重要原因。那么,当时的李白,为什么不随同唐朝流亡大军回返自己的故乡蜀地,却是选择了到江南一带避难呢?这之中,只有一个解释,就是李白有非常严重的面子观念,他不愿意回到故乡见到自己的乡亲,因为,此时的李白,已经落魄和潦倒了。

说起李白的这种奇特心态和面子观念,是导致他违反常理不回返四川的原因,四川历史上还有一起先例。这就是司马相如的客死他乡的历史事件。

西汉王朝汉景帝时代,成都人司马相如到出资买官为郎,为朝廷的武骑常侍,大概就是仪仗队队员的地位。这,让一向自恃才高的司马相如很伤自尊心,他后来就辞官到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门下充当了食客。梁王去世以后,他就返乡了,他勾引了临邛富家女子卓文君以后,被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百般奚落,这更让司马相如大伤自尊心。从此,司马相如一心一意想出人头地,以求取衣锦还乡。汉武帝时代,他再次进京求官,他出成都市北上的时候,就站在北门桥头上说,本人不驷马不还乡。驷马,是当时高贵的车马,是身份的象征。后来,成都市就有了“驷马桥”这个地名。如今,驷马桥这个遗址都还存在于成都市。

司马相如开始以文学取名,获得了满朝的喝彩。但是,他平生最大的功劳和荣耀,并非来自于他的文学成就,而是他在西元前129年,即汉武帝元光六年出任了宾服西南夷的大军的中郎将,中郎将,相当于国家钦差高官,是羽林军的统领,属二千石高官。这下,司马相如就真的是衣锦还乡了。史书记载了这段历史,说:“上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副使者王然于、壶弃国、吕越人,驰四乘之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南夷。至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卓王孙喟然而汉,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乃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汉书·司马相如传》)

司马相如生前说出了一段中国文人平生***同心态的铭言,他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故曰非常之元,黎民惧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

李白生前,一直非常崇拜蜀地的两位历史名人,一是司马相如,二是扬雄。他平生也在极力模仿这两位历史名人。因此,他可能在心态上,也与司马相如一样而募求衣锦还乡。

历史明确记载,司马相如是客死他乡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司马相如在出任宾服西南夷的中郎将期间,他有贪污工程款的嫌疑,“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余,复召为郎。”(《汉书·司马相如传》)。朝廷查实以后,考虑到他是当朝文化名人,就放了他一马,而只是贬职去当了孝文园令:“相如拜为孝文园令。”(《汉书·司马相如传》)。孝文园令,是当时长安郊区汉文帝园陵小镇的镇长职务。这下,司马相如的脸就丢大了。

后来的司马相如终生没有回返过蜀地故乡,他就死于“孝文园令”这个低级职务上。

李白之所以终生没有回返自己的蜀地故乡。很可能就是在效仿他的蜀地老前辈的司马相如的人生。由此可见,中国文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