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阳山碑材的诗句
1.为阳山碑材作诗的杜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杜牧诗人是唐代的。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请给我一些关于阳山碑材的资料,稍多一点,谢谢阳山位于汤山镇西北,那里的石材很好。碑材系明成祖为其父朱元璋树碑而开凿的巨型石材。阳山碑材又名孝陵碑材,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他侄儿的帝位,为笼络人心,稳定政局,就决定要一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并显示自己是朱元璋的嫡系。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万余工匠依阳山南麓开凿碑材三块。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8700吨左右;碑额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8米,重3.1万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为取此石材,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非凡的艰辛与血汗,数千民工,石匠累死皇家采石场,今碑石附近坟头村即是当时民工的合葬地。这三块石材都已成形,其中碑额已与山体分开,碑身、碑座也仅有一端相连。此石材又为何遗弃不用?说法有二:一说明朝国势渐衰,朱棣又迁都北京,故不用;一说因南京地理与气候所了限,不适古代的滚木与冰运的方法,无法运输而不用。
但这一绝世碑材最终未被使用,依然留存在原地。此次新建的明文化村,就是以开采阳山碑材为主脉设计建造的,力求再现历史场景。
3.阳山碑材的碑材来历阳山碑材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西北侧的阳山南坡,是明成祖朱棣为颂扬其父明太祖朱元璋功德而开凿的神功圣德碑遗址,为取此石材。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侄儿朱允炆的帝位,为了笼络人心,稳定政局,就决定要一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万余工匠依阳山南麓开凿碑材三块。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8799吨左右;碑额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8米,重31167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
4.春游阳山碑材作文早就听说阳山碑材了,带着许多疑问,我和爸爸妈妈今天一起去那里参观。
春天真是一个旅游的好季节,自然我的心情也非常的好。 车子出了中山门,往汤山方向,过了20多分钟后便到了阳山。
我们沿着山路向上走,我先看见了一个巨大的碑材,一端与山体相连,这就是碑座。我上去看了看,足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
我们又沿着山路向上走,看见了一个巨大的碑材,比碑座略小一些,这就是碑额。它完全与山体分离。
碑额后面不远处还有一块长条形的巨大碑材,也只有一端与山体相连,这就是碑身。如果把三块碑材竖起来,足有70多米高,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
我们爬到山顶上,只见树木已长出了嫩叶,小草也都探出头来,俯看碑材,感到十分壮观。我站在山边都有些害怕,可想而之,古代的石匠们披星戴月开凿出巨型石碑是多么的不易呀! 回家的路上,我想:“阳山碑材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我们都应该好好保护它。”
5.阳山碑材参观记走进大明文化村,第一眼就看到了仿古的青砖,复古的房子。里面有御膳房,当店,豆腐坊。。。。。。其中我最喜欢当店,我觉的它最有特色,门口一个大的当字。里面一个很高的柜台,是专门当东西的柜台。旁边一个大牌子上写着一段当店的介绍。接着往里走路上全是石头很陡峭,还有很多可怕的虫子,我们班很多女生都尖叫了。(过了大约30分钟左右)终于到山顶了!我看见我面前出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老师说这就是阳山碑材。我们惊叹不已,看了介绍知道了一些关于阳山碑材的资料:阳山碑材又称孝陵碑材,遗存于南京市东郊汤山镇西北侧的阳山南坡,距南京市区约23公里。阳山碑材是一个南京的旅游好去处。附近还有汤山猿人洞等等。 该处在明代以前就是古采石场,阳山碑材是利用该处山体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栖霞灰岩开凿出来的,由碑座、碑额、碑身三部分构成。其碑座高17米,宽29.5米,厚12米,重量16250吨;碑额高10米宽22米,厚10.3米,重量6118吨;碑身高51米,宽14.2米,厚4.5米,重量8799吨。将上述三部分按碑式垒起,总高度78米,总重31167吨,确为举世罕见,硕大无朋,令人叹为观止。难怪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洪武大石碑歌》中惊叹:碑如长剑惊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 阳山位于汤山镇西北,碑材系明成祖为其父朱元璋树碑而开凿的巨型石材。公元
1402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侄儿朱允炆的帝位,为了笼络人心,稳定政局,就决定要一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万余工匠依阳山南麓开凿碑材三块。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8700吨左右;碑额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3米,重3.1万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为取此石材,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非凡的艰辛与血汗,数千民工累死采石场,今碑石附近坟头村即是当时民工的合葬地。这三块石材都已成形,其中碑额已与山体分开,碑身、碑座也仅有一端相连。此石材又为何遗弃不用?说法有二:一说明朝国势渐衰,朱棣又迁都北京,故不用;一说因南京地理与气候所了限,不适古代的滚木与冰运的方法,无法运输。 阳山碑材又名孝陵碑材,是明成祖朱棣为颂扬其父朱元璋功德而凿的。碑材分碑座、碑身和碑额三块,如果将它们拼合后竖立起来,总高度可达78米,堪称绝世碑材。但这一绝世碑材最终未被使用,依然留存在原地。此次新建的明文化村,就是以开采阳山碑材为主脉设计建造的,力求再现历史场景。
6.对于南京阳山碑材的看法(急)阳山位于汤山镇西北,碑材系明成祖为其父朱元璋树碑而开凿的巨型石材。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他侄儿的帝位,为笼络人心,稳定政局,就决定要一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万余工匠依阳山南麓开凿碑材三块。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8700吨左右;碑额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3米,重3.1万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
为取此石材,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非凡的艰辛与血汗,数千民工累死采石场,今碑石附近坟头村即是当时民工的合葬地。但这一绝世碑材最终未被使用,依然留存在原地,其中碑额已与山体分开,碑身、碑座也仅有一端相连。此石材又为何遗弃不用?说法有二:一说明朝国势渐衰,朱棣又迁都北京,故不用;一说因南京地理与气候所了限,不适古代的滚木与冰运的方法,无法运输而不用。
7.游阳山碑材作文今天上午, 天气晴朗,万里乌云,湛蓝的天空一碧如洗,就像一条蓝色的绸带 。
我们学校开展了一年一度的秋游活动,目的地是“阳山碑材”。 我一早就来到了学校,因为我太兴奋了,兴奋的就连晚上睡觉做梦也梦到了阳山碑材。
一到教室,我立马就拿起扫把去打扫卫生,等我打扫完卫生回到班里时,老师正在讲需要注意的事项,老师讲完后,广播里刚好说:“请四年级到1楼,准备上车。”我们立马到外面去排队,很快就上车出发了。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第一个旅游景点“猿人洞”。猿人洞里面很滑,也很恐怖。
里头有很多台阶,有的台阶很高,很陡,很难爬。 但我见到了千年、万年才能形成的钟乳石,无比震撼,无比美丽,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思妙想。
第二个景点是“阳山碑材”,也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在到达阳山碑材之前,我们还要再走一段山路,等爬到碑材面前的时候,我们班有一部分同学都已经累得 气喘吁吁,汗如雨下 了。当我看到碑座时,万万没有想到碑座竟然是一座巨大无比的石头山被劈开来的样子,可想而知,当时朱棣是费了多少精力来做这件事的。
阳山碑材的碑身是一块很高的石头凿出来的。碑额是用一块较小的石头凿的。
我从资料里查到:这座碑材是世界第一大的碑材,总高度78米,相当于一栋25层高的楼房。总重31167吨,举世罕见,硕大无朋。
难怪朱棣开凿以后,却放在原地没有运走。清代诗人袁枚在《洪武大石碑歌》中惊叹:“碑如长剑惊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
在我看来,一点不假。 然后,我们又看了“广东校武”的武术表演。
非常精彩,壮观。最后看了水上飞狮表演,水上飞狮和传统的舞狮子不同,它是在水中的梅花桩上进行表演的,真是 精妙绝伦 ,看得我 心惊胆战 ,替他们捏了一把汗。
在回学校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的秋游活动真是意义非凡,因为这一次秋游让我了解到了更多的历史知识,增长了我的见识。又开心又有收获,真是不虚此行啊。
8.关于阳山烈士墓的作文一个星期六下午,我和爸爸妈妈去阳山碑材玩。
这天,天气晴朗,天空一碧如洗,我哼着小曲来到了阳山碑材的大门前。哇,映入眼帘的是”天下第一碑”几个大字,旁边是无边无际的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
走过一条大道,我们来到了水池旁,水池边的水特别清澈。湖面上还装着梅花桩,上面还站着几位穿着狮子服的杂技演员在表演呢。
走过池塘,我们走上了一条山间小道,小鸟在枝头歌唱,溪水在慢慢流淌,各种花草把小道装点的如此美丽,我们都沉浸在这美景中。突然,小路到了境头,眼前是一座用竹子建成的小房子,上面写着“监工台”哦,原来这就是当年大臣们监督工人们的地方。
站在监工台上,一眼望去,第一个看到是碑座,它有将近20米高,宽约30米,厚10多米,大约有上万吨重,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庞然大物!沿着一条小路上山,在眼前的是碑额,虽然它是阳山碑材三个部分中的老小,可据我目测,也有近10米高,近10米厚,20多米宽,好几千吨重。“老二”碑身相对于前两部分就要苗条许多,身高有好几十米,宽只有十几米,也薄得多,厚只有四,五米,如果立起来,可能有10几层楼房那么高呢。
仔细观察这些碑材,发现它们都不像现在的碑那么平整洁,这是为什么样呢,因为它们原来都是跟阳山连在一起的,当时没有切割机,是皇帝调来了十万民工,民工们昼夜辛劳,拿着刀子,锤子等工具一下下凿开的,所以才会坑坑洼洼的……想到这里,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情景,在几百年前的明朝,阳山上漫山遍野的都是衣着褴褛的民工,有的在埋头凿石,有的在担起碎石下山…他们的手上,肩上,脚上都磨出了血泡,却不能休息,有的还遭到了监工的喝斥,有的也许倒在鞭子下就再也没能起来……最后,阳山碑材初具雏形了,却发现由于体积重量空前,以当时的运输工具根本无法运送,残酷的皇帝才下令终止这个劳民伤财的工程,这就成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阳山碑材。我希望我以后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观赏祖国的名胜古迹,也希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