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谈谈沐浴文化

《论语·宪问》有云:“孔子沐浴而朝”。

孔子的弟子曾皙还把沐浴作为一种人生境界来标榜,深得孔子赞誉。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成现代汉语,原意为: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在中国沐浴文化传统中,“沐浴而朝”,“斋戒沐浴以祀上帝”,不仅是一种隆重的礼仪,也是古人的信仰与精神生活。

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有“浴”、“沐”、“洗”等字的记载。在古文言中,这些字还有着不同的含义:“浴”是洗澡;“沐”是洗脸;“澡”是洗手洗脚。

甲骨文中,“沐”字的形状,好像是双手掬盆中水在洗发;“浴”字,像一个人站在盘子里,身上和头上有水滴落下,仿佛是人在盘子里面洗澡。

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的法典中就规定了在登基、继位、祭奠、开元等重大活动,都要戒斋三日、沐浴更衣,而“吏五日得一休沐”。表明沐浴对官宦仪容仪之重要,也表明古人对天地之敬重。此后历朝历代沿用下来。

对于现今的人们而言,沐浴不仅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文化。沐浴的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 其文化内涵和种种表象特征,都在逐渐演变。

于是乎,各种沐浴文化、时代背景、造型设计,以及与社会需求、高端科技的结合,出现了各种关于沐浴生活的新的潮流趋势。而以浴缸为中心进行家庭社交的沐浴文化,也在这股潮流影响下兴起并发展壮大起来。

沐浴方式也越来越多,名称也是五花八门,诸如:蒸气浴、桑拿浴、温泉浴、药浴、鲜花浴,以及汗蒸、SPA等,甚至新兴了日光浴、海水浴、泥巴浴等,不一而足。

不仅如此,沐浴还借鉴、吸收中国传统医学中健身养生的方法和理念,延伸发展如:中医的热熬、泡足、薰疗、按摩等疗愈方法。

当然,沐浴之首要目的是为洁身;而洁身的同时,还可以防病。这在《山海经》、《北山经》、《礼记·内则》等典籍中都有简单描述。

沐浴与健康,洁身与防病,确实有因果关联。

中医认为通过沐浴,可以起到发汗解表、祛风除湿、行气活血、舒筋活络、调和阴阳、振奋精神等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沐浴可促进机体体温调节,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加速各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

下面举两个长寿老人的例子,说明一下沐浴与健康的关系。

徐特立先生历经人生沧桑,却仍享92岁的高寿,“冷水浴”功不可没。他的方法是:起床后先用冷水擦头、脸;再擦颈、胸、背部;直擦到皮肤发红发热为止。徐老说:冷水浴可以提高人体抗寒能力,锻炼血管弹性,是一个“血管体操”。

马寅初先生是一位活到了101岁的老寿星,这得归功于“热冷水浴”。这也是他早年留学美国时、得一93岁鹤发童颜医生的真传。操作方法是:每次沐浴先洗热水。热水使汗毛孔扩大,流出的汗液可以将体内的污垢排出,另外血管受热扩张后血液得以充分流通,有利于新陈代谢;然后再进行冷水浴。冷水温度一般要和体温接近,冷水使扩张的血管收缩,如此反复热冷刺激血管扩张与收缩,增强了血管的弹性,不至于硬化,推迟人体机能的衰老,起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热水浴,还是冷水浴,即便是现在流行的各种药浴、桑拿等,不是人人皆可为之,因此要因人而异。

体验或实操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与耐受力谨慎为之,必要时可以请教专业人士。

《说文解字》曰:“沐,濯发也”;“浴,洒身也”。

洗发洗身,沐、浴二者结合,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洗澡”。

其实啰嗦这许多,说白了,就是叫法不同,效用类似。洗澡,泡澡;洗浴,沐浴;汤浴,淋浴;三沐三熏,三衅三浴……

它们的“区别”,也就是文人墨客、政界要人等标榜提倡的所谓的“沐浴文化”内涵而已。

就好比如厕叫“去趟洗手间”,而不是直呼“上厕所”。

把沐浴作为一种休闲生活的方式也好,当做一种健康理疗的方法也罢,都无可厚非。没有必要大张旗鼓的“深挖研究”其“高大上”的文化精髓。

尊重各地习俗,以平常心对待。即可。